25年筹谋布局,中方凭着先见之明,成功碾压日本,日本“镇国重器”不得不抱团取暖,继续发展下去,留给日方的只剩下一条死胡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田、日产发布会

日前,日媒报道称,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正在谈判合并事宜,并且准备将三菱汽车也纳入旗下,目前三菱汽车的最大股东就是日产。

合并背后的原因实际上不难理解,如今全球汽车市场都亟待转型,油车、混动、纯电动汽车的转型,都需要巨额的投资成本,因此日本的“镇国重器”也需要“抱团取暖”。

报道中提到,日本的汽车虽然一直在日本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全球汽车行业也属于翘楚,但是近年来,这一地位已经逐渐下滑。

数据调查显示,在1998年时,日本的汽车产量,占全球汽车产量的21.6%,彼时中国的汽车产量只占据1.4%。而到2023年,中方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8.4%,日本仅剩11.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新能源车企

也就是说,中国如今已经在日本引以为傲的领域遥遥领先,这都归功于中方在这一领域的先见之明。

在全球行业面临转型之际,中方先一步做出预判,大力发展新能源。相较于多家头部汽车日企的“迟钝”,中方早在2009年起,就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以降低消费者购买成本,并鼓励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这都得益于中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做出的多项关键性举措,政府对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的减免、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补贴以及“双积分”政策的实施。“双积分”政策要求汽车制造商生产一定比例的新能源汽车,从而推动企业转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电车出口国外

更关键的是,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本土企业积极开展研发工作,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中企在电池技术上取得突破,生产出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良好的电池产品。

此外,在电动机、电控系统以及轻量化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中方大力投入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

如今日企之所以要“抱团取暖”,更多的是因为产业链不完善,在这一领域,中方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并且使其成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原材料开采、电池制造到整车生产和充电设备,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这种产业链的整合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供应链的效率和稳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企汽车生产线

可以说,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迅速崛起,是政府、企业和市场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日本在相关方面的“嗅觉”却没有如此敏锐。

如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用户接受度的提高,新能源汽车将在更多细分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从1998年到2023年,中方车企25年来埋头苦干,才有了如今的成绩。

日本车企没有及时意识到转型的重要性,如今“抱团取暖”多少有些“亡羊补牢、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