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蜀州》

崇州是古代“蜀州”的核心区域,文明史达4300余年,是古蜀文明的源头之一,也是长江上游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共崇州市委宣传部、中共崇州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崇州市融媒体中心、崇州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崇州市史志办联合推出《文脉蜀州》系列短片,通过挖掘各类典籍和历史人物对蜀州地理、文化、风俗、人事、军事的记载,结合当下崇州城市建设、非遗传承、乡村振兴、饮食风俗等特色亮点,对古代“蜀中之蜀”“蜀门重镇”的蜀州和今时绿色生态、宜居宜业、智慧韧性的县市新城崇州进行印证。

文脉蜀州之尔来四千三百岁

下集:时移世换

1987年元月25日,崇庆县(今崇州市)大划乡四村三组王石桥出土了一批战国时代的冷兵器斧、剑、矛等。伴随这些冷兵器出土的还有一件精美的错金银青铜带钩,它是战国时期的生活用品,整体长23厘米,重443克,形状略像“S”形,鸭形头,凹面折沿成调羹状,中心有圆形纽,凸面腹部微凹,饰钩连窃曲纹,阴刻。这件保存完整,工艺精美,制作考究,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错金铜带钩,是研究战国时期青铜工艺和衣饰配件的重要实物。经专家鉴定,为战国时器物,属国家一级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错金银青铜带钩

带钩是古人所系腰带的挂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时广为流行,原属一般生活用具。然带钩杂以错金银工艺,当为至上珍品,甚为难得。

错金银工艺为战国时高级工艺。一般要先在青铜器表面预先铸出或錾刻出图案、铭文所需的凹槽,然后嵌入金银丝片,锤打牢固,再用蜡石打磨光滑,达到突出图案或铭文的装饰效果。错金银工艺极为麻烦,因为要在坚硬的金属器物表面开出槽以嵌入金银是极为困难的,而要成就一件精美的错金银器物则更为困难,所以错金银器物在当时就极为珍贵。通常情况下,只有王侯才可能使用这样的器物。

这件珍贵的文物怎么会出现在崇州市大划乡这个地方呢?两千多年的风云变幻,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让它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翻开历史,似乎可以想见这样一幅场景: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接受了司马错的建议,让纵横家张仪带兵侵蜀。秦国军队的入侵,自然引起古蜀国的强烈抵抗。大约在今大划王石桥一带便发生了一场血刃交锋。战斗结束之后,无数战死者及其使用的兵器与随身之物便弃于乱草丛中,历经沧海桑田,深埋泥土。那些战死者中自然有一些高级将领,他们随身所系之错金银铜带钩,也一同埋入尘土。

2000多年后当这件错金银铜带钩再次面世时,自然就成为稀世之宝。它整体细长,形似琵琶,长颈鸟头钩,圆饼装扣,腹部用金丝镶嵌出勾连卷云纹和几何纹,错金银工艺可谓精美。其所错之金,经二千多年风雨,黄灿之色犹存,图案也清晰可见,实在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这件珍品,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工艺,还可能蕴藏着一个重大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1年7月16日,崇庆县(今崇州市)三江镇出土了一件精美的虎纹铜小刀,被村民邵全远发现并上交。这把虎纹铜小刀,为青铜材质,通长19.5厘米 ,柄长7.6厘米 ,重34.4 克,刀把头为半月形镂空蕾纹,刀柄刻虎、龙、鸟、蛇纹,刃部逐渐收分,刃尖上翘。经专家鉴定,这把铜小刀为西汉器物,属国家一级文物。该器物保存完整,工艺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青铜时代的艺术珍品。

这把小刀的用途,推测为读书人的书刀。西汉之时,纸张还没有发明,大部分文字一般都刻写于竹片之上,写完后全部串在一起便成书简。在竹片上写字,一旦写错了就需用刀刮去,于是便有了书刀。书刀既可削竹,也可作为防身之器随身佩带,因此便有了装饰功能。因此,有些书刀便有了精致雕刻的柄,从而成为艺术品。三江镇出土的这把铜小刀,既是读书人的刮竹之器,也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其刀柄呈镂空花蕾形,在1厘米左右宽的刀柄两面分别饰有龙、虎、鸟等,均作奔跑腾跃之势,动感极强,至今犹清晰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汉初年,成都一带为边陲,文化自然要落后些。汉景帝时,精通《春秋》的文翁为蜀郡太守。他一到任,便为蜀郡落后的文化而深感忧虑。为了激励后进,改变他之所谓的蛮夷风,他派遣张叔等开明有才者十八人赴京师学习。同时,他还在成都石室兴学,选择属县子弟好学者入学。张叔等人从京师学成归来,他皆授以官职。而在石室学习的属县子弟,学习优良者,他也皆补以官位。在他的大力倡导下,蜀郡风尚焕然一新,及至后来,“蜀学比于齐学”。因文翁首开官学,成都也从蛮夷之地一跃而成文化发达地区。而虎纹铜小刀的发现,即是明证。崇尚读书,蔚然成风。所以,后之蜀人,卓然而成大家者,直如车载斗量,如司马相如、严君平、扬雄、王褒等,哪一位不是中华文化史上的耀人眼目的巨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崇州市博物馆

西汉虎纹铜小刀现珍藏于崇州市博物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说,造型这样大、工艺水平这样高、保存又这样完好的西汉书刀,于今实属罕见。

1987年9月,崇庆县(今崇州市)元通镇清溪村发现了八块画像砖,分别为“侍从骑吏”和“轺车”,其规格为长54厘米,宽35.8厘米,为四川仅见。经专家鉴定,为东汉器物,属国家一级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时蜀中用上等麻丝,精心纺织而成黄润细布,为布中极品。其布因未经漂白,其色微黄,质地轻柔细密,手感弱润而得名黄润细布。黄润细布产于何地?常璩《华阳国志》言:

“江原县,郡西,渡大江,滨文井江,去郡一百二十里。有青城山,称江祠。安汉、上下朱邑出好麻、黄润细布,有羌筒盛。”

常璩明言,价值昂贵的黄润细布,为江原县特产。

黄润细布虽是布中极品,但因汉政府重农抑商,所以商人们只能将它的市场往控制较弱的南方拓展。又因其耐湿强韧、利汗爽身,所以特别为热带居民所喜,故而能穿山越岭至缅甸、印度、中亚一带,从而形成一条商路——南方丝绸之路。而江原,也就成了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故而商贸极为繁荣。因商贸繁荣,江原也就产生了许多的富商大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画像砖中有“轺车”,就是江原商贸繁荣的证照。轺车是一种轻便马车,既便于赶路,也可载少量货物,汉初只准官员乘坐,但后来商人见其利于生意,也开始乘坐,即使被课以每车两千缗的重税,也在所不惜。当然,非富商大贾,要乘坐也难。画像砖上有那么多轺车,不仅说明江原交通发达,更说明江原商贸发达。

另外,1990年,原西江乡万成村出土的东汉“谒见”画像砖,由村民刘建发现并上交。这块画像砖,长46.1厘米,宽38.1厘米,重1650克,砖画内有一房屋,屋顶有两个天窗,屋内两人似宾主相对,右后一人背物而出,左一人似垂直侍立。画像砖在结构、造型和线条的运用上,达到了质朴雄劲、生动优美的境界,具有朴素、写实、活泼的特色,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古典现实主义的艺术珍品。经国家文物鉴定专家鉴定,画像砖为东汉所制,属国家一级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是元通,还是西江出土的画像砖,都可证明,尔来四千三百年,崇州一直就是经济繁荣,生活富庶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沿稻乡环线顺时针行驶至白头镇,就会看见一处水波荡漾、桃林掩映、曲径通幽、鲜花盛开的所在。这就是围绕2.7公里河段打造的桤木河湿地公园。大面积耕地上种稻种藕种果木,全部按照有机绿色的标准进行管理,既娱游人又惠乡农。

从湿地公园出来,就能看见脚下阡陌纵横,稻穗颜色青黄青黄,阵阵稻香扑鼻而来,这就是崇州市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而精心打造的“十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综合示范区”,也是崇州天府粮仓的核心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黄的稻穗、高高的草垛、淡淡的稻香……每当金秋时节,在十万亩良田里,一派丰收景象。大人们戴着草帽、系上围裙,麻利地将稻草捆绑扎堆;惊起的蚱蜢,惹得孩子们追逐嬉戏。田埂不远处的公路上,一辆辆农用车正排队等候,将成堆的稻谷送往烘储中心烘干存放……

中国创意农业理论创始人、艺疗学开创者章继刚说,崇州市通过高标准农田打造100平方公里创意农业旅游环线,在稻田种出精彩的创意农业文化,在全国绝无仅有。

在十万亩粮田,种的水稻已经变成了风景,一块块普通的稻田摇身一变,成了人们流连忘返的百里稻香花海、湿地胜景;

在十万亩粮田,通过“稻鱼共生”“稻蟹共生”“稻虾共生”,智能化节水灌溉,物联网,智慧农业,一个个普通农民成为创意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成了在家门口拿工资的新农民;

在十万亩粮田,昔日艰辛的农活已经无影无踪,在这里,你可以摘柚子、做农活、学插秧、磨豆花、烧土鸡……尽情满足自己的动手的乐趣,这里的田园真正变成了与创意DIY结合的艺术田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像滋养自己的母亲河文井江一样,这片热土千百年来奔腾不息,永远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她与七十多万勤劳的崇州人融合在一起,书写着时代的篇章,从远古走来,更向未来走去……

文|杨虎

编辑|张浩

天气预报

预计我市22日晚上到23日白天

阴天转多云

气温1~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