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教育者,最近几年总有这样一种令人费解的现像: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打出了"减负"的效果,但事实上,学生的真正负担不但没有减少,还越来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还记得,我在全区开过一场"双减"活动,每个学校都做了精彩的汇报:有创意的,有班级的,有班级的,有班级的,也有班级内的,也有班级内的。每个人都把自己"减负"的结果都掏了出来,摆出了一堆资料。但令我不解的是,在我探访了部分学员的家长后,他们都表示作业的压力没有得到缓解。

每天晚上六点以后,我就看见同学们带着沉甸甸的背包出了校门。冬季的天色很晚,当他们从学校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了。回家后又要接着做功课,许多小孩要学习到十点。最令人痛心的是,如今就算是小学生也带着厚重的眼睛,缺少锻炼,少了应有的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造成这一现象的成因是相当复杂的。我觉得,在学校里,不同的机构好像"各行其是":教科书编写小组正在增加教科书的难度,增加内部的容量;而那些出题的人,却我行我素,他们的题目越来越偏,难度也越来越大;而那些给学生们减轻负担的学校,则是让学生们少上几节课,少上几节课。这使我想到了一个同行对老师的描述:老师们就象一团粘土,有时被塑造为圣徒,有时被挤压得象个罪犯,有时被揉成一团。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实行"双减"政策的同时,又要实行延迟教学;提高了考核的难度,提高了考核的难度。一方面不允许公开自己的分数和名次,另一方面却在不断地催促着学校和老师们提升自己的升学率。这种令人困惑的规定使得前线的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很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以为,要想让学生负担得到切实的减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适当地削减教科书的总量,适当地减轻学生的负担。但实际情况却是,教科书作者们总是将教科书中的东西弄的深奥难懂,以显示他们的学识水准。例如,在数学课本里增加了很多的奥数题,而在语文课本里,则是让同学们去阅读一些课外书籍,以及一些文言文。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已超过了教学所需的基本知识范畴。

对于未来的高考走势,我也表示了深切的担忧。如今,试题将不再沿用教科书中原有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创新"与"灵活性"。这就造成了,很多人都要做大量的题目,上各种辅导班。我曾经见过一个六年级的孩子,从一年级起就在接受全托管,而且在周末的时候,还会有六个小时的单独课程,而父母每个月要给他一千多块钱。然而,让人伤心的是,他的学业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相反,他开始变得厌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