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根据《2023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升至78.6岁,预示着世纪初的新生婴儿亦有望见证新世纪的曙光。

长寿现象与公众感受相吻合,高龄老人日益增多,80岁成为常态,90岁将不罕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这也催生了两个问题:我们是如何进入的长寿年代?长寿时代到来,然后呢?

01

如何进入的长寿年代?

中国进入长寿年代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卫生健康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近十余年来,中国将保障人民健康作为优先战略,健康中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这直接反映在人均预期寿命的持续增长上。

新中国成立前为35岁,1981年为67.9岁,1998年为71岁,2011年至2021年从74.8岁增至78.2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新华社

《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预测,到203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有望达到81.3岁

同时,中国加快构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保障。

在医疗保障方面,中国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措施,使得更多的农村居民能够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普及也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延长寿命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中国在传染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免疫接种、抗生素治疗等措施有效控制了传染病,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死亡率。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如不吸烟、规律运动、食物多样化,也与长寿有着显著的关联。

中国政府还出台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明确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并从夯实社会财富储备、改善劳动力有效供给等方面部署了具体工作任务。同时,中国构建了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确保老年人的财务稳定和生活质量。

这些政策支持与规划,以及养老金体系的构建,共同推动中国进入了长寿年代,并且预计未来人均预期寿命还将保持增长趋势

但是,然后呢?我们该如何面对长寿时代?

长寿时代的到来亦意味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养老需求的激增,社会系统面临重大调整。人们对生命的态度也在发生根本变化,科技社交工具在老年生活中的普及就是一个例证

02

长寿时代到来,然后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华社在文中认为,器官衰竭,是导致人类寿命“触顶”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革命,人类有望搭建通往更长寿命的桥梁。基因被认为是决定寿命能否继续增长的主要内因。

谷歌推出的Deep Variant人工智能产品,旨在建立更精确的人类基因组谱图,破解更多“生命密码”。

目前,人类突破现有长寿“天花板”分为三个阶段:人工智能预测寿命,人工智能医生替代人类医生,通过对人类基因重新“编程”,让人类远离疾病和衰老。

再生医学技术、干细胞培养、组织工程、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进一步延长寿命提供了想象空间

2022年7月,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研究团队宣布实施了干细胞衍生类器官移植人体的临床研究。

他们对一例难治性溃疡性大肠炎患者移植了使用患者自身健康的肠道黏膜干细胞培养的类器官

这种再生医疗的尝试属于世界前沿,研究团队用内窥镜采集患者正常的大肠黏膜(包含干细胞等众多细胞),然后培养约1个月,构建了直径0.1~0.2毫米的“类器官”,随后将“类器官”移植到患者大肠病患处。

而美国匹兹堡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向患有早衰症的老鼠体内注入年轻老鼠的干细胞,其寿命可延长至三倍,且体型与体质均有显著提升。

该研究团队首先聚焦于早衰症受害者的干细胞特性。他们观察到,这些老鼠的细胞相较于早衰老鼠的细胞,存在显著差异。早衰老鼠的细胞体积更小,且再生速度远低于普通老鼠的干细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进一步验证,科学家向17日龄的早衰小鼠体内注射干细胞,结果其平均寿命由原本的21至28天显著延长至66天以上,足足是原来的三倍。

经过干细胞治疗的早衰小鼠,其生长发育几乎与健康小鼠无异,且大脑与肌肉组织内新生血管显著增多。科学家认为,健康干细胞能够有效修复早衰老鼠细胞内出现的异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题为“Muscle-derived Stem/Progenitor Cell Dysfunction Limits Healthspan and Lifespan in a Murine Progeria Model”。

长寿与老龄的区别在于:长寿社会是为人类更长的寿命作好准备,确保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意义;老龄社会则容易让人产生负面印象,比如各种老年慢性病等。

“长寿社会是将长寿的人视为财富,而非负担。”在《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一书中,安德鲁·斯科特这样写道。

End

写在文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人能避免变老,但我们能够思考如何健康的变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