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我不是来上课,我是来讲故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20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知名节目主持人、浙大城市学院文明与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敬一丹做客城院大讲堂,为师生们带来一场特别的“大课”。

这次活动同时也是“文明与传播”讲堂第21期讲座和新闻与传播学院“新传大咖派”的活动,由文明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俞虹教授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久很久以前,

我走进了大别山的一个角落……”

敬一丹以“红花草”“红粉笔”为主题线索,讲述了她30多年来的媒体从业经历。从《经济半小时》初识胡大清,到在《一丹话题》《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栏目中对乡村教师、留守儿童的关注,再到十多年后的陆续回访,她通过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影像,向大家阐述媒体持续记录的价值,带大家重温了时代变迁中的乡村和“角落”中的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说,讲故事要从细节讲起,每个故事都有动机,都有“后来”。无论是大别山深处朴素、坚韧的“红花草”,还是贯穿了18年的“红粉笔”,敬一丹始终不忘初心,她与团队成员不止一次地回访当年的那些采访人物,用镜头记录下背后的故事,让“微光”照进了“角落”。

“所有故事继续,

我们一起来当记录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还从五个方面勉励传媒学子:一是“关注角落、提升眼力”。记者不能只聚焦于热点和光鲜之处,要从多维度去发现“角落”中独特的新闻价值,挖掘出不一样的视角;二是“一直走近、提升脚力”。新闻报道离不开深入的实地采访与调查,记者不仅要亲身抵达现场,还要用心观察细节,以此更近一步地贴近新闻事件与当事人;三是“思索变化、提升脑力”。记者要在事物变化中保持敏锐度与判断力,在采访中学会思考,一边思考、一边进行有价值的传播;四是“具备职业素养、提升笔力”。新闻报道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为了呈现而呈现,采访过程中既要真实客观,也要允许不完美的存在;五是“持续记录、提升耐力”。新闻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伴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记者也要培养长远的眼光,以坚韧的耐力持续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俞虹在主持中表示,敬一丹以自身丰富的采访经历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阐述了持续记录的价值,相信让所有在场的听众受益匪浅。“让我们在记录中看见了个人的变化、家庭的变化和社会的变化,也见证了媒体人‘以人为本’的记录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动环节,现场师生们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发言,大家围绕人才的成长发展、新闻行业的变化等话题进行提问交流。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代表送上学院精美纪念品,以此表达对敬一丹的感谢与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次活动由浙大城市学院宣传部、新闻与传播学院、文明与传播研究院联合主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讲人介绍:

敬一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浙大城市学院文明与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曾主持央视《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感动中国》等节目,三次获得全国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近年来主创新媒体节目《节气 长城》《博物馆九分钟》。著有《声音》《一丹话题》《我遇到你》《那年 那信》《床前明月光》等。

文字:张丹 | 新闻与传播学院 金含蕾

图片: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张丹

审核:孙亚飞

终审:陈雯婕

出品:

tuī

jiàn

yu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