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耿鸿伟
纵览新闻记者 边义婷
清洗汽车、切割车膜、粘贴车膜……在沧州市运河区向海路的“德爱之匠”汽车美容店内,十几位员工正在为汽车贴膜,大家分工明确,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如果遇到问题,就用手语交流。他们工作认真,顾客说他们“洗得很干净”“很细心,很专业”……
让听障学生有了新工作
这家“无声汽车美容店”的负责人叫苏长奎,今年37岁,从事汽车美容行业已经十几年了。12月20日中午,纵览新闻记者联系到他,他语气仓促,“天冷了,我正在给孩子们买帽子,稍后联系。”
苏长奎如何与这些员工结识?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苏长奎告诉记者,他与这些员工们的相识,源于2018年的一场招聘会。当时,他作为经营者去招聘会招聘员工,看到人群中一些学生用手比划着交流,旁边的牌上写着:“沧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于是,苏长奎主动走上前,跟学校的带队老师聊了起来,得知这些学生们因为听力障碍,找工作比较困难。“你们喜欢汽车吗?喜欢洗车吗?”苏长奎询问这些学生们,并现场介绍了汽车清洗、贴膜、美容等技能,一旁的老师用手语给听障学生们翻译,没想到学生们听后很感兴趣。
看着学生们渴望获得工作机会的眼神,苏长奎被深深地触动了。“虽然听不见声音,但他们心灵手巧、专注、踏实、认真,这些优点正好适合汽车服务行业。”他说。
招聘会结束后,苏长奎来到沧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与校长和老师深入交流,还邀请老师和学生们到店里实地考察。很快,双方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创办了一家精洗美容体验店,向听力障碍学生教授汽车美容贴膜专业技术,为学生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就业渠道。
苏长奎(右四)和听障学生们。来源/苏长奎
2019年11月,苏长奎的洗车行来了第一批共15名失聪失语学生。
检查漆面、处理漆面、清洗干净、裁剪车膜、喷安装液……看似简单的汽车贴膜,其实包含多个工序。刚开始,无论是苏长奎,还是学生们,都面临重重挑战。
苏长奎不会手语,平时就随身携带着纸笔和手机,通过纸笔或手机与学员们交流。为了将贴膜技术清晰地讲授给学生们,他把贴膜技术的步骤和动作标准都写下来,细化到一扇门从上到下要擦几下、喷几下贴膜安装液、一个面要清洗几遍……
初学时,学生们把车膜贴在气球上练习,用刀子将车膜切开后,车膜严丝合缝、气球不破才算过关。苏长奎告诉记者,汽车贴膜这项技能,一般人熟练掌握需要一年半到两年,但这些学生专注、好学,很多人学一年就掌握了。
“这些孩子长大了”
学生们的成长,沧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刘红艳深有感触,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到店里看看学生们。看到他们热情地招呼她进店,熟练地开展工作,她由衷地说,“孩子们长大了。”
有一次,刘红艳去沧州市区附近的一个县里,家访一位在店里实习的学生小明(化名)。她问小明:“临近放假了,还回去吗?要不要在家里休息几天?”小明却比划着说,自己不休息,要回去工作。
对于到汽车美容店工作,小明的家长特别支持,也很放心。这位家长对刘红艳说,“孩子到了学校,学了技术,又有了工作,真是太好了。”
刘红艳告诉记者,沧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一直在为这些学生的就业找出路,跟企业谈合作,让学生们毕业后可以自食其力,减轻家庭的看护压力。“这次尝试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程,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对于孩子们的未来更加有信心。”她说。
在别人眼里,这是一份并不起眼的工作,但在这些学生眼里,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平台,他们期待通过努力获得更多认可,每个环节他们都力求做到完美。
特校学生在学习汽车美容。来源/苏长奎
“这些员工单纯、直接、负责任、执行力强,很好相处。”苏长奎说。这些员工责任心很强,车上的角落全部清洁到位,贴膜更是一丝不苟,工作中从不偷懒。很多顾客成了洗车行的回头客,他们看重的除了这些员工的贴心服务,还有老板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心。
工作之余,苏长奎更像学生们的“家长”,关心每个学生的生活,还经常带着他们打台球、玩篮球。他笑着说,“我媳妇经常说我,关心他们,比关心自己的孩子都多。”
其实,信任是相互的,苏长奎也常常收获来自学生们的感动,有一次晚上下班,学生们比划着要请苏长奎吃饭,他觉得有些纳闷,就跟着他们去了。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精心为他准备了蛋糕,为他庆祝生日。
“我一般过阴历生日,而身份证上登记的是阳历生日,正是那天。他们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和感动。”苏长奎说,一般聚餐都是热热闹闹的,但他们聚餐气氛很特别,很安静也很温馨,多是用手语沟通,但每次都很开心。
如今,这些听障学生们不仅自己学会了技术,也有了稳定的收入,有的还当起了老师,每周到学校给其他听障学生上课。
为更多残障学生解决就业
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苏长奎又接触到智力障碍群体,他看到这些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更大的困难。“智力障碍群体的就业如何破局?”他常常思考这个问题。
基于培训听障学生的经验,2020年,苏长奎与学校沟通后,创办了“德爱之匠”阳光助残项目,其中包含面向听力障碍群体的“车憨匠”,和面向智力障碍群体的“喜憨儿”。
“一开始的教学呀,真是手忙脚乱,普通人只要1个小时就能掌握的技能,智力障碍学生可能需要重复几十遍、上百遍。”苏长奎说,对于智力障碍的学生们,要从毛巾的颜色、左右方向等基础的开始教,这个难度是比较大的。
慢慢地,苏长奎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那就是让每个学生只负责一个环节,而且把流程简单化精准化,根据个人特点安排适合的岗位,通过大家流水作业,共同完成洗车任务。
2022年春节后,第一批智力障碍的学生来到了苏长奎的洗车行。
“孩子们经过学校规范、专业的学习,毕业后进入我们公司工作。学习的场地是就业后的工作场地,一起学习的同学是就业后的工作伙伴。工作同时,我们还很好地照顾着他们的生活,这个过程不仅教会了学生技能,还奠定了我和孩子们深厚的感情基础,增加了他们就业的稳定性。”苏长奎说。
截至目前,“德爱之匠”阳光助残项目已为60余名听力、智力残疾人提供培训,并安排实习,为20余名听力残疾人、10名智力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12月初,“德爱之匠”阳光助残项目获得了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的银奖。苏长奎非常激动,也更有信心了。未来,他计划开发上门洗车、上门贴膜,“上门服务不仅能提高这些学员的收入,还能解决更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和企业能多了解这些孩子,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让这些孩子通过劳动挣到钱,融入到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苏长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