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八九式中战车I-Go甲型,战斗权重为1.0,在1.65更新"武士之道"中引入,是日本第一款大规模生产的战车,属于中型坦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战中,欧洲战场上坦克的出现及运用,让日本军方认识到坦克是未来陆战的发展趋势,日本陆军必须尽快装备本国的坦克,于是开启了自研坦克之路。先是在1918年10月从英国引进了马克IV型坦克等装备,并组建了“福冈第一战车联队”来摸索坦克作战战术,还在陆军步兵学校成立“步兵学校战车队”培养坦克指挥官,之后决心自主研制坦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7年12月,陆军技术本部计划同时开发轻型和重型坦克,以英国C型10吨坦克为样本进行设计。1929年4月,大阪兵工厂制造出概念车“试制二号战车”,因改进后自重超过11吨,被正式定名为八九式中型坦克。于1931年开始投产,至1936年停产,总共制造了约126辆,主要是乙型;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加入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2年,日军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为上海派遣军配备了独立第二战车中队,其中中型坦克小队配备了5辆八九式中型坦克(甲型)。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日军投入八九式中型坦克,在攻占喜峰口、古北口等战斗中,给中国守军造成了较大损失。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军出动一百多辆坦克、装甲车进攻南苑机场,其中主要配备的就是八九式中型坦克,由于当时中国军队缺乏反坦克作战经验,29军在战斗中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出。
在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中,日本海军陆战队配备的八九式中型坦克给进攻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的德械师(87、88师)造成了不小影响;德械师虽配备了德制37毫米反坦克炮,但因缺乏使用经验,未能成功击毁日军坦克。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中,日军坦克部队遭到沉重打击,损失了数十辆八九式中型坦克,并且有多辆被中国军队缴获;此次战役的惨败,导致后续很长时间内日军不敢大规模集中使用坦克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8到1939年的苏日哈桑湖冲突和诺门坎冲突中,八九式中战车在与苏军坦克的实战中被证明存在诸多缺陷,其57毫米榴弹炮无法击穿苏军轻型坦克装甲,而苏军轻型坦克的45毫米坦克炮却能轻松击穿八九式中战车装甲。战后,日军大力发展九七式中型坦克,并立项研制47毫米口径的新型反坦克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太平洋战争初期,八九式中型坦克在对菲律宾的大规模入侵以及马来亚战争和缅甸战争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到了1943到1944年,由于其装甲过于薄弱,无法抵御盟军的坦克,被用于地方防御支援。1944年10月,日军第七独立坦克联队在美军M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打击下,参战的八九式中型坦克几乎被全歼,此后各处的该型坦克亦无一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