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顶端新闻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水磨远去韵味长
文/李耕田 诵读/赵亚娟
我的家住在沁河出山口处之南岸,名曰河头村。村中95%以上的人家都姓李。李氏先祖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泽州迁居而来。
由于住在沁河岸边,我的先祖们就利用沁河水,先后修建了三十多盘水磨。也不知经历了多少年代,先祖们一直传承着这种技艺。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村尚有十盘水磨。年轻时,每当我在水磨中磨面,我就为水磨而感到神奇,为水磨而骄傲。
我村被洪水冲毁的水磨曾经有五盘磨、上八盘磨和下八盘磨。现在,这三处遗址上,只有少量残垣断壁。房屋、河道、水闸,早已被洪水冲得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传说和回味。每当我站在水磨遗址上,听着老人们动情的讲述,我仿佛看到了先祖们当年修建水磨的情景…...
凛冽在寒风中,一个汉子身穿打着补丁的粗布棉袄,腰中系着草绳,赶着装满石头的牛车正在上坡。他一手执着牛鼻,一手高扬牛鞭,口里“驾、驾”地吆喝着,还有一人在车后登着腿推着…...
炎炎骄阳下,几个人正在搅拌着石灰。他们穿着短裤头,皮肤被晒得黝黑,肩上搭着粗布汗巾,热浪袭来,汗如泉涌。水倒入石灰中,石灰发出“噗、噗”的响声,呛得他们不停咳嗽着。他们手握铁锹不停地翻搅着,眼中布满了血丝,浑身上下落满了石灰的灰粉。
春寒料峭之时,一群男人在两丈多深的河道里给磨房砌房基。他们一个个裤管高挽,浑身泥巴,有人手执水斗-在排水,一斗又一斗;有人在挖泥,一锹又一锹。有两个人摒住呼吸,咬着牙根,抬着石头,挪着脚步…...
我曾经请教过几位有经验的老人,他们一致认为,建造一盘水磨的工程量,除了开挖河道,光是修水闸,盖磨房,制作内部设备,大约需要十个汉子干上一年。一盘大磨一天一夜能磨 1300斤小麦,而人推磨或驴拉磨,一天一夜最多能磨100斤。水打磨,真好看,上扇不转下扇转。人不推,驴不拉,一天能磨一千三。”此民谣,道出了人们对水磨的喜爱之情。
据现有文书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山西平遥县的广隆泰号、万兴号、天顺号、泽盛号等都在我们村经营水磨。我村水磨所磨的面粉,通过晋商,源源不断地销往山西,销往内蒙古的包头。
据老人们传说,我村的人先在沁河北岸修建了五盘水磨,不知这五盘水磨用了多少年,后来被沁河水冲毁。之后,大约在清朝乾隆年间,我村人又在沁河南岸修建了八盘磨,后来村里人叫这八盘磨为上八盘磨。为了保护上八盘磨,人们还在河岸边筑了几十米长的石灰墙和石头砌成的石堤。然而,这山西晋商们曾经经营过的八盘水磨,后来还是被无情的洪水冲毁了。
洪水过后,村民们来到水磨遗址,看到仅剩的残垣断壁,想想建造水磨的艰辛,不觉悲从中来。妇人们卧地嚎啕,手击石块,捶胸顿足,声嘶心肺。男人们有的一脸茫然,发出无奈的叹息;有的怒目圆睁,嘴唇深咬,眉头紧锁,表情深沉。
这水磨建还是不建?
谁知道什么时候又有大洪水?
最后,勇敢战胜了怯弱,顽强战胜了颓丧。先祖们又在上八盘磨下游一千米的沁河南岸建造了八盘水磨。后来村里人叫这八盘磨为下八盘磨。为了下八盘麿的安全,这次河头村人在下八盘磨附近修建了龙王庙,又虔诚的塑造了石头神像。每年二月二和每月初一、十五都要给龙王上香上供,以求龙王爷保佑水磨安全。
然而,大约在清朝末年,下八盘磨又被暴涨的沁河水冲得一无所有,还冲毁了上千亩士地,留给河头村人的只是咒骂、叹息和无奈。
天苍苍,水茫茫,我的水磨在何方?
龙王爷,爷龙王,到底您是啥心肠?
早在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先祖们开挖了两条河引沁河水灌溉农田,这两条河叫大兴利河、小兴利河。大兴利河离沁河有两公里,小兴利河离沁河有一公里。在紧靠沁河边的水磨都被洪水冲毁之后,先祖们又把大、小兴利河的下游河道挖深挖长,使河道形成能够修建水磨的落差,然后又在大小兴利河上修建了十盘水磨。这十盘水磨一直使用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直到村里建设了以电为动力的现代化面粉厂,水磨才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几百年来,我的先祖们为了水磨,四次大建,三次被洪水冲毁,其中苦辣酸甜,非亲历者,不能体会万一。
我祖之苦,不但苦在身,而且苦在心。一次次心酸,一次次心泣,泣血而饮恨。
我祖之坚,亘古少有。建而被毁,毁而再建。不仅再一再二,而且再三再四。虎闻之而长啸,鸟闻之而振翼。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不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吗?敢与命运抗争,敢与大自然抗争,不正是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力量所在吗?
我祖之智,智在用水,节约水资源,巧设水落差。大河、小河、深河、浅河,河下河、河绕河,一闸多磨,一水一磨。小河、浅河以输水,大河、深河以泄水。不但用水作动力磨面,还用水作动力筛面。筛面箩巧设机关,利用曲柄机构,当时已经达到了半自动化水平。这不正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吗?这不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吗?我想,水磨和纺花车,织布机,播种楼一样,都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正是这些小人物的伟大创造,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文明的发展。这些实实在在的百姓们,不求名垂青史,但求脚踏实地的生活。他们的精神境界,他们的劳动智慧,不令人肃然起敬吗?
故曰:乡村水磨坊,百姓大文章,德可追圣贤,功堪比将相。
愿先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代子孙奋勇前行。
作者简介
李耕田,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镇河头村人,退休教师。其祖上有一盘水磨,幼时常随父母在水磨磨面。2017年3月,牵头将河头水磨成功申报为济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诗意有声
赵亚娟,中专教师,济源“洪森诵读”艺术团团员,爱好音乐、文学、诵读,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