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毛主席的大名叫做毛泽东,这个名字的由来其实很简单。
在毛主席家乡韶山的《毛氏族谱》当中,毛主席是“泽”字辈,因此按照“泽”来取名,比如他的兄弟毛泽覃、毛泽民,都是以“泽”作为名字的第二个字。
“东”的由来其实也不复杂,在古代“东”有老大的意思,东南西北分别对应伯仲叔季,也就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而毛主席在家里排行老大,所以叫“泽东”。
毛泽东还有个众所众知的名字,叫做“润之”,他的很多朋友、亲人都是这么称呼他的,也是他使用频率最高的名字之一。
严格来讲,“润之”其实不是名字,而是字,那为何很多人不叫他名字,而叫字呢?
在古代,使用字来称呼人其实是一种社交礼仪,尤其在正式场合,直接称呼人名显得不尊重,而称呼字则可以表达尊重,也显得更加亲近。
然而,毛主席最开始不是字“润之”,而是字“咏芝”,“润之”这个字是他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取的,由于“润之”使用的时间长、频率高,所以很多人不知道“咏芝”。
那么,“润之”这个字有何含义,又是谁取得的呢?
1913年春,毛主席考入五年学制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第二年春,该校合并到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
毛主席刚进入第四师范学校的时候,杨昌济刚好也在学校任教,担任修身和心理学教员。
那时候,毛主席十分仰慕梁启超的犀利思想和泼辣文笔,因梁启超字任公,所以他给自己取了一个“毛学任”的笔名,意思是向梁启超学习。
不过,毛学任这个名字使用的次数不多,有一次他给杨昌济写了一封信,就是署的这个名,当时杨昌济觉得很奇怪,就问毛主席为何取这个名字,毛主席便说出了自己对梁启超的敬仰。
杨昌济很欣赏毛主席的志气,于是送给他一本《胡文忠公全集》,是清朝名臣胡林翼的文集。
毛主席很认真地读完了这本书,认为胡林翼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因胡林翼字“润芝”,于是给自己取了个“学润”名字。
杨昌济得知这事后,便对毛主席说,古代司马相如因崇敬蔺相如而改名相如,既然你这么崇敬胡润芝,那你就改字润芝吧。
因胡林翼的字润芝也作润之,毛主席便取“润之”,自此之后他就字“润之”了。
以上是毛主席于1945年同著名作家张恨水的一次谈话中,对自己当年取“润之”这个字做的说明。
而毛主席之所以一直沿用“润之”这个字,既是出于对胡林翼的敬仰,也是因为杨昌济的缘故,杨昌济不但是他敬爱的老师,后来还是他的岳父,也就是他的妻子杨开慧的父亲。
毛主席与杨昌济的渊源,这里就不在赘述了,总之他对毛主席的帮助很大,是毛主席的启蒙老师之一,对毛主席的人生有很重大的影响,沿用“润之”这个字,也是为了表达尊敬和怀念。
再一个就是,毛主席的许多朋友和战友,都是他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时认识的,这些人许多跟他十分亲密,而他那时恰好取了“润之”这个字,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叫着叫着就叫开了,成为了一种习惯,改不掉了。
事实上,毛主席一生还有许多其他名字,其中有些众人皆知,有些则鲜有人知。
毛主席小时候曾有过一个叫做“石三伢子”的乳名,也叫做“石三”。
在毛主席之前,他的父亲毛顺生和母亲文七妹曾有过两个男孩,但都夭折了,等到毛主席出生,父母便倍加呵护。
1898年,毛主席五岁的时候,文七妹为了祈求儿子长命百岁,便带着毛主席来到韶山一处观音石前焚香跪拜,认了“石干娘”,这一习俗在很多地方都有。
因毛主席实际排行老三,又认了“石干娘”,因此被称作“石三伢子”或者“石三”,这个名字在他的亲友中有些人会喊,使用范围不是很广。
在湖南第一师范,毛主席还有个“毛奇”的名字,是他的同学给他取的,取自德国一位文韬武略的将军,音译名字也叫毛奇。
而毛主席的同学之所以给他取“毛奇”这个名字,是为了赞扬他才华超群、志向非凡,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爱戴。
1915年下半年,还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的毛主席,为了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曾以“二十八画生”作为署名,在学校各处张贴《征友启事》。
“二十八画生”的由来其实很简单,因为“毛泽东”这三个字的繁字体“毛澤東”刚好是28画。
两年之后,毛主席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用的名字同样是“二十八画生”。
神奇的是,“二十八画生”这个笔名,与中国历史有太过巧合,这个后面会讲到。
1929年,毛主席在总结过往的斗争经验之后,提出了将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议,尽管这些后来被事实证明是无比正确,但在当时却没有被党的领导和同志们理解和接受。
因为这一缘故,毛主席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的总前委书记职务由陈毅接任,他不得不“因病”到福建农村休养。
为了隐藏身份,从而避开敌人追捕,毛主席化名为“杨引之”,夫人贺子珍则化名“贺紫英”,两人就这样改名换姓,来到了闽西居住。
“杨引之”这个名字重点在一个“引”字,即“隐”的谐音,有隐藏、隐退的含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毛主席当时的处境,却又不引人怀疑。
1936年9月,人在延安的毛主席,第一次以“杨子任”的笔名,给身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同学易礼容写了一封信。
1928年,易礼容因故脱党,被迫逗留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毛主席他写信,是为了与之共勉,鼓励他同自己一道,为拯救中华民族而努力。
“杨子任”这个笔名,“杨”是为了怀念杨开慧,而“子任”则寓意为“以天下为己任”,这个名字恰好符合给易礼容之信的主旨。
1947年3月,解放战争进入到全面防御阶段,国民党则对我军根据地发起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是重中之重。
当时,国民党胡宗南部指挥14万人进攻延安,试图摧毁我党政、军事机关,消灭我党领导人。
毛主席审时度势,决定战略放弃延安,诱敌深入后对其实施打击,于是带领中共中央机关快速撤出延安,临走前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不可能固守一城一池,今天放弃延安,就意味着将来解放南京、上海,解放全中国。在胡宗南的强大攻势下,现在守延安则失延安,暂时离开延安则得延安。
毛主席的战略眼光之高,从中这句话就可以窥探一二,胜局可能是败局,败局未必不是胜局,毛主席主动放弃延安,正是为了日后得到延安,胜利一定是属于中国共产党的。
抱着对胜利的期望,毛主席在撤离延安的时候,为自己取了一个“李德胜”的名字,而周恩来则化名“胡毕成”,任弼时化名“史林”。
“李德胜”这个名字,其实是“离得胜”的谐音,意思是现在离开延安,则日后得到延安,革命必将取得胜利。
正如毛主席所预料的,胡宗南得到的延安只是一座空城,而解放军则因为撤离延安而变得更加机动灵活,对胡宗南部连续发起多次进攻,致使其损失惨重。
后来,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正如毛主席所预料的,延安失而复得,革命也最终取得了胜利。
因此,“李德胜”这个名字,取得实在太好,或许是因为这一缘故,毛主席的两个女儿也都姓李,分别叫做李敏、李讷。
除了以上名字之外,毛主席还用过其他名字,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我们今天重点讲一下“二十八画生”这个名字。
“二十八画生”背后的故事。
前文提到,毛主席用“二十八画生”这个名字,是为了征友,但很多人不知道他为何要征友。
当时,22岁的毛主席已经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两年了,学问和见识增长了不少,同时产生了兼济天下、拯救黎民、重建国家之心。
那时候,尽管辛亥革命已经过去四年,新的中国也建立了,但让他感到苦闷的是,中国依然处在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外有列强环伺,内有军阀林立,战争没有一天停止过,人民的苦难也一点也没有减轻。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又如何解决,自己又能做什么?毛主席对这些问题产生了深深的思考,却没有找到答案。
为了能有人答疑解惑,跟自己一起寻求救亡之道,毛主席张贴了征友启事,当时他是这么说的:
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敬启者二十八画生。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使用“二十八画生”这个笔名,之所以不使用真名,个人揣测,可能是因为志同道合者,根本无须问姓名,写上真名反而不美。
刚开始的时候,毛主席只是在学校张贴征友启事,但几乎没什么人回应。
后来,一家报社的记者无意间看到了这则征友启事,感到非常新奇,于是联系了毛主席,经毛主席同意,记者在报刊上刊登了这则征友启事。
在当时的中国,思想觉醒者并不多,因此响应毛主席的人也寥寥无几,但毛主席依然通过这则征友启事结识了萧子升、何叔衡、蔡和森、李立三等好友。
蔡和森
萧子升
这些人当中,何叔衡与蔡和森后来成为了我党早期领导人,而毛主席、蔡和森与萧子升还被称之为“湘江三友”。
毛主席结识这些人后,经常与他们在一起讨论学问,研究国事,彼此促进,为日后从事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毛主席的征友启事还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的,为求志同道合者,广而告之,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1917年,毛主席再次用“二十八画生”这个笔名,发表了《体育之研究》,文章长达7000字,因为水平很高,所以受到了当时还是《新青年》主编的我党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的高度赞扬,这也是毛主席与陈独秀的第一次交集。
因为这篇文章,毛主席成为学社中的名人,很多人也因为在《新青年》上读到了他的文章而加入学社。
以此为契机,毛主席与萧子升、蔡和森在1918年成立了新民学会,许多人慕名加入,这些志同道合者一起探讨理想和抱负,许多人后来成为毛主席的革命同志。
“二十八画生”这个笔名,毛主席一生使用的频次也不高,但这个名字却意义非凡,代表了他寻求民族解放、追求国家独立自主的开始,也是他从一个小小的湖南学生,逐渐成为伟大的国家领导人的开始。
巧合的是,后来中国发生的许多历史重大事件,都与“二十八画生”中的28有关。
1927年7至8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巧合的是,我党成立的时候,毛主席28岁,而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平均年龄也是28岁。
1927年9月9日,毛主席在湘赣边领导秋收起义,这是大革命失败后,我党在革命道路上积极求索的重要步骤。
秋收起义虽然遭受失败,但毛主席带着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巧合的是,从毛主席发动秋收起义到走上井冈山,刚好是28天。
除了以上两件事之外,毛主席与28这个数字的缘分还有很多。
我们都知道,朱毛会师在解放军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开启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新纪元,而会师的时间恰是1928年4月28日。
1929年12月28日,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古田召开,史称古田会议,毛主席在会上做了政治报告,并当选为红四军总前委。
此前,毛主席被迫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因病”到闽西休养,却在12月28日这一天重回军队领导岗位。
1931年11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后,取消了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总政委、总前委书记的职务,当时毛主席的职务正是总政委。
如此一来,毛主席就被排除在了中央苏区的红军领导之外了,不久后被迫到江西瑞金休养。
1935年3月,红军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会上毛主席当选为前敌司令部政委,与周恩来、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小组”,负责红军的指挥工作。
之后,在毛主席的带领下,红军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转而四面出击,从而摆脱敌人的包围。
从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到遵义会议上当选前敌司令部政委,毛主席恰好花了28个月。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等乘飞机前往重庆,与国民党举行和平谈判,这是一次冒险之旅,也是为了争取避免内战打响的必要之旅,受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好评。
只可惜,这次谈判只是蒋介石的缓兵之计,但我党做了最大的努力,也展示出了最大的诚意,是值得肯定的。
1949年,国民党节节败退,建国的条件已经具备。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当天举行的阅兵仪式上,经毛主席提议,54门礼炮整整齐鸣了28响。
54门礼炮代表了45个政治单位和9个方面的特约代表、共54个方面的人士;而28则代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了28年。
这也是一个巧合,从建党到建国刚好是28年。
毛主席一生与28相关的事情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有些人还认为,28可能是毛主席的幸运数字,或者冥冥之中蕴含着什么特殊的含义,但谁也说不清楚。
当然了,本着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毛主席与28的故事或许只是巧合,我们不能宣扬迷信或者搞神秘主义。
28这个数字,对于“二十八画生”这个笔名来说,或许也是个巧合,但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却是从无到有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