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听故事品百味人生的同时,还能获取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力邀因水门事件而被迫辞职的前总统尼克松再度访华,尼克松欣然应邀,并于2月21日乘坐中国专机来到了一别四年的中国土地上。
这个时间是如此特殊,因为这一天正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四周年纪念日。
令人遗憾的是,四年前他还能够走下舷梯伸出手掌与周总理的手紧紧相握,而这一次周总理却已经因病去世,尼克松再也见不到这位伟大而又智慧的中国政治家了。
当他拜访周总理夫人邓颖超同志时,意外得知周总理竟然决定将自己的骨灰撒向祖国大地而不留墓碑,内心极为震撼。他沉默片刻,安慰邓颖超同志说:“周总理这样的人不需要墓碑来表明他的伟大。”
尼克松为什么这样说?他和周总理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交往?
尼克松眼中的周总理
1972年,当尼克松跨越广袤的太平洋来到万里之外的中国,在机场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前来迎接他的周总理。
(图为尼克松)
在为期一周的交往中,周总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周总理去世后尼克松还经常回忆起周总理的翩翩风度和外交智慧,感慨周总理是一位伟大的外交家和政治家。
握手,是尼克松和周总理会面这一历史性时刻的重要标志,也是中美两国之间关系转变的重要象征。
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周总理率领的中国代表团遭遇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为首的美国代表团的刻意冷遇,杜勒斯下令代表团中任何人都不准同中国代表团握手。
这一事件既是两国在特殊历史时期对抗的表现,也是美国的傲慢对于中国人民感情的伤害。
尼克松来华之前显然备足了功课,他决心在这样一个万众瞩目的场合,由自己稍稍弥补这种两国关系上的裂痕。
于是,还未走下舷梯就伸出的大手,他没有想到周总理见状也将手伸了出来,来自大洋两岸的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后来尼克松回忆说:
就是在那一瞬间,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972年尼克松和周总理握手)
除了翩翩君子之风,周总理对于外事工作的细致入微也让尼克松甚为叹服。周总理几乎事事挂心,该给客人喝什么茶,用什么器具,给客人提供什么样的乐曲,准备什么样的晚宴,都是周总理目光所及之处。
美国人一般情况喜欢喝咖啡不喜欢喝茶,而尼克松却并不是这样。他对饮茶文化表示欣赏,也愿意品尝中国的清茶,所以当天为尼克松准备的茶宴上就用茉莉花茶来款待他。
如果说茉莉花茶体现着中国人的清雅与悠然,那么陈年茅台则体现着中国人的热烈与沉稳。
当时用来招待尼克松的茅台,是周总理亲自过问并选定了贮存30年以上的“珍稀品种”。
周总理和尼克松精神都十分放松,当周总理向尼克松介绍这是驰名世界的中国茅台时,尼克松风趣地开起了玩笑。
他的眼睛直视着行止优雅的周总理,说:
“我听过你讲的笑话,说有一个人喝茅台喝多了,想抽支烟,可是烟还没有吸燃,他自己先爆炸了!”
周总理和尼克松一同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周总理随即掏出火柴盒,划了一支火柴,点燃了自己手上的这杯茅台酒,酒杯中瞬间闪烁起了蓝色的火苗,这让围观的尼克松和美国客人都十分惊奇。
为了使这位远方的客人在东方的中国也能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周总理特意安排乐团在晚宴上演奏了尼克松宣誓就任总统时演奏过的《美丽的阿美尼加》。周总理的待客之道让尼克松非常感动。
到了开始谈论两国关系的时候,双方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周总理说话从来不拍桌子,也不会大喊大叫,他就始终如一地沉稳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尼克松的眼里,这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信和强大。
(周总理和尼克松会谈 左三为尼克松)
在面对中美两国对于台湾问题的分歧时,周总理的务实态度和外交智慧让尼克松大开眼界。
周总理深知当时比台湾问题更加重要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个大局。
因此他并没有因为两国存在分歧就将矛盾扩大化,而是在照顾两国既有看法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外交语言表明了各自的不同立场,避免因小失大,为两国邦交正常化的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次访华被尼克松成为“改变世界的一周”既深刻改变了中美格局和世界格局,也使尼克松深深地为周总理的风度和智慧所折服。他后来动情地说:
“历史浅薄的美国不可能产生像周这样的伟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72年2月在周总理的辛勤工作下,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在中美邦交正常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长期的辛勤工作严重地损害了周总理的健康,仅仅三个月后他就被检查出患有癌症。
即便如此,周总理也依然没有停下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工作的脚步,他愈加投入地一头扎进了更加忙碌地工作中。
他经常对身边的警卫员们说:“你们总说让我休息,可是你们看看我哪里能够休息呀!我是总理,这些工作我不做谁来做呢?”
在周总理的日常生活中,工作几乎占了他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
有一次他从下午三点起床一直在忙碌各种工作、召集相关干部开会议、接见外宾朋友、处理文件,一直到第二天下午两点才躺到床上休息。
(图为周总理带病在会议中作报告)
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将近23小时不眠不休,始终保持高强度工作,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共产主义觉悟是很难想象的。
后来,连妻子邓颖超同志都看不下去了,她深知自己无法强行阻拦周总理停止工作,只能时不时地写些小纸条,叮嘱周总理按时吃药、注意休息。
周总理病重时,看着陪伴自己的邓颖超同志,眼中满是愧疚和不舍。他对邓颖超同志说:
“小超啊,希望我死以后,能把遗体交给医院解剖,分析分析癌症病理研究,推动我们国家癌症研究工作向前发展……”
邓颖超同志顿时泪水流了下来,周总理艰难地抬起手为她擦了擦泪水,继续说道:“不要哭。随后将我的遗体火化,把我的骨灰撒到祖国的土地上,我愿足矣!”
1976年1月8日,周总理的心跳停止了跳动,一代伟人溘然长逝,全国上下得知噩耗后无不悲痛洒泪。
(图为周总理遗体告别仪式)
警卫员同志来到西花厅给周总理寻找寿衣,可没想到周总理的衣服没有一件不是打着补丁的旧衣服。
最后还是邓颖超同志和警卫员同志在这些旧衣服里一起找了几件还算新的衣服,邓颖超同志对他们说:
“平时想给周总理添几件衣服是很难的,每次他都不要。这是他的作风,我们也要尊重他。”
(图为邓颖超同志在周总理追悼会上)
追悼会过后,邓颖超同志便委托几位同志乘坐直升机将周总理的骨灰带上万米高空,分成四份洒落在了他一生深爱的祖国大地上。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周总理一生为国家和人民事业矢志奋斗的写照,是中国人民始终敬重和学习的榜样。
他的功绩不需要墓碑来证明
尼克松还清楚地记得周总理曾经对他说:
“一件事的开创人不一定是收获人,你是开头的人。你也许看不到它的成功,但是我们当然会欢迎你来。”
然而时过境迁,尼克松果真再一次来到了中国,周总理却已经成为那个看不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人了。
(图为1976年2月21日,尼克松第二次访华)
或许再也无法目睹周总理的神韵和风采这件事被尼克松引以为憾,于是在他到华第二天就专程拜访了邓颖超同志。
他首先对邓颖超同志表示了真挚的慰问,并和邓颖超同志谈起了自己印象中的周总理。
他说:
“我四年前和周总理进行过很长时间的谈话,他说话很风趣,知识非常渊博,他讲话的时候彬彬有礼中蕴藏着坚定的力量,用温和的语言表达出坚定的意志。”
邓颖超同志听了,点了点头,仿佛也回想起了周总理往日的音容笑貌。
尼克松不知周总理葬在哪里,询问邓颖超同志。
而邓颖超同志所说的话让尼克松也为之动容:“周总理没有坟墓,也没有墓碑,他死后骨灰按照他生前的遗愿撒在了中国的大地上……”
尼克松神情变得更加肃穆,表示自己对这位伟大的外交家政治家的尊重和敬佩。
他沉默了一会儿对邓颖超同志说:
“周总理这样伟大的人不需要墓碑来证明他的功绩。没有必要给周总理建立纪念碑,因为他所努力维持全球力量的均衡的行动就是他伟大的明证。”
(图为毛主席和尼克松在交谈)
周总理去世后,得到了多国政要的高度评价。他的风度和涵养,使得哪怕是意识形态上的敌人也对他倍加尊崇。尼克松就曾直言不讳地说:
“周总理政策的生命,早已超过了他自己的寿命。”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他的心脏停止跳动时,这是生物学上的死亡;第二次是当亲朋好友来出席他的葬礼时,这是他社会学上的死亡;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了,到那时他才真正在这个世界上死亡了。
(图为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雕像)
周总理的一生是为了党和人民利益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丰功伟绩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内心深处,他不需要一块冷冰冰的石头做成的墓碑,因为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