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守玟(1920年-1938年),女,湖南汉寿县新兴乡军刘村人,抗日女英雄

女英雄投身报国

1920年刘守玟出生于湖南,因为从小酷爱读书,她在15岁(1935年)那年考上了长沙女子中学(今稻田中学)。这是湖南省最早的一所女子中学,向警予、杨开慧、蔡畅、丁玲等著名革命志士都曾在这里求过学。在校期间,刘守玟接受了新思想教育,并有了参加革命的想法。但是入学两年之后就因日军的侵略被迫放弃了学业,因为战火在中华大地上蔓延了。

1937年抗战开始以后,22军18师和46师率先开赴上海参加淞沪战役,刘守玟年仅17岁,她参加的随谭道源22军丁玲所带领的女学生卫生队赴上海淞沪战役,后来,淞沪会战国民党军战败,刘守玟所部回湖南整编到50师卫生队中继续担任救伤员的工作。

1938年3月,中日双方激战于山东南部台儿庄地区。中国军队出动29万兵力,以伤亡5万余人的代价取得了闻名中外的“台儿庄大捷”当时,谭道源率部参加鲁南兵团孙连仲部,归汤恩伯指挥,到前线后加入禹王山、下邳之线。5月10日进入阵地后,即发生激烈战斗,谭道源部装备低劣的轻武器,而日军依仗武器好,火力强,并有空军配合,发动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双方反复拼杀,直杀得尸横遍野。谭道源自进入阵地后,五天五夜没合过眼。这一场阻击战,成功阻延了日军矶谷师团南下合围,掩护其主力得以跳出包围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守玟所在连队在台儿庄东18里处邳县禹王山附近遭遇日军袭击,战斗激烈,连长倒在血泊中,还没来的及抢救,就被冲上来的一个日本军官挥刀砍死。身为一名医护人员,日内瓦公约是有明确的保护规定的,可是凶残的日军,根本没有想过要遵守日内瓦公约。他们甚至以挑衅为乐趣,明目张胆地残杀医护人员,功劳比杀士兵要大得多。刘守玟果断举起地上的一块石头砸向日军军官,日军军官当场倒地身亡。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她在战斗中被一颗流弹击中后背当场昏迷,后被民工救走,送到陈塘村伤兵所。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太落后,刘守玟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

临终前刘守玟吃力的从兜里掏出一封信、两块大洋和一张她在女高时期拍的照片,请求陈开灵的奶奶帮她转寄到湖南家中。这封信是写给父母的,大致内容是:女儿无法尽孝,但国难当头,无法逃避责任,只希望能埋骨家乡。女儿参军没有告诉父母,现在有可能身死他乡,望妈妈不要悲伤……交代完后事,刘守玟喃喃哭着“想妈妈”,在房东大妈的怀里死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守玟牺牲了,时年18岁。后安葬在陈塘村东的乱葬岗。当时交通不便,寄信要去镇上寄。还没等到陈奶奶邮寄时,传来了日本人扫荡的消息。陈开灵的奶奶只好把信藏在箱子底下,等逃难回来时发现信皮、信纸因受潮全沤烂了,字迹已无法看清,只有那张照片和两块大洋还在。由于想不起刘守玟家的地址,所以也就没有帮她完成临终前的遗愿,就连那张仅有的黑白照片,最后也没有送到父母的手中。

1967年红卫兵将陈塘村乱葬岗填平,房东大娘带着孙子陈开灵,偷偷地筑起一座小坟,并在旁边插了一根柳条,从1967年到1983年,在这16年的岁月里,陈开灵和奶奶每年都悄悄到女兵的坟上烧把纸,后来柳条长成了大柳树,奶奶也走不动了,他便叮嘱孙子去上坟。1995年,85岁的奶奶去世,她去世前还反复嘱咐孙子:不要忘了去上坟,一定要找到这个女英雄的家人。

女英雄魂归故里

2004年5月初,为完成奶奶的遗愿,陈开灵老师来到徐州的都市晨报社,要求报社帮忙寻找无名女兵的家人。5月24日,《都市晨报》报道了这一感人故事,部分网站同时也转载了这一报道。

2005年9月,稻田中学校友会的谭映天收到了一个名为王杏华的老校友的来信。信中说,从报纸上看见女兵故事和女兵照片,使得老人想起了当时同班的一名叫刘守玟的同学。“我们普12班是1935年春招生进去的,同学的名字基本还记得,音容笑貌不模糊,女兵生前的照片从眼部至头顶极像刘守玟……”

刘守玟为什么要在卢沟桥事变后退学?同时,一位名叫黄莼的老校友的子女也找到媒体,称自己母亲看了报纸后,也认出她即为同学刘守玟。当天,记者找到了黄莼,病榻上的黄莼虽然不能开口说话,但她看着女兵照片,在纸上准确写出了“刘守玟”三个字。“我问她,刘守玟是哪里人,她写了‘桃源县’。而刘守玟当年的同窗好友王杏华说刘守玟是汉寿口音,两地方挨得很近,应该就是那块地方了。”同时,王杏华还称,她们进入高中第一学期就有“护士训练课”,毕业那年(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班上有一些同学拿着家里的伙食费,在学校报到后,就远赴前线了。

难道女兵就是刘守玟?记者几经周折找来1935年至1937年关于学生情况登记册发现,在1935年、1936年的日志里,普12班确实有一个名叫刘守玟的学生!但奇怪的是,到了1937年,花名册里刘守玟的名字不见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了找到谜底,记者来到湖南省档案馆查询刘守玟的情况。经过多方查找,终于在成绩册里找到了“刘守玟”。“在1937年上学期的成绩册上,刘守玟的名字下方盖着一个印,写着‘退学’二字。”记者当即决定到汉寿去寻找女兵家人。

由于不能确定女兵家的具体位置,他们像大海捞针一般,在汉寿县的各个村镇里来来回回,到处打听女兵的身世和家庭。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汉寿县新兴乡一个村子里的农民告诉她:“这里,曾有一个姓刘的大户人家,其女儿于1935年前往长沙女中读书……”就这样,记者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女兵的家。

2012年7月7日,在军刘村刘氏族人的期盼下,湖南长沙革命烈士陵园终于将“女兵”遗骸移交故里。10月25日上午10时,刘氏家族在军刘村举行隆重的迎灵仪式,族人几乎都来到现场。她的亡灵,也终于在自己家乡的土壤上长眠了。唢呐奏响,鞭炮齐鸣,香烛点燃,焚烧纸钱,少先队员举手敬礼,全体族人磕头跪拜,迎接抗日英雄的遗骸和遗像回到老家。《半边天》栏目组把从长沙带回来的录像资料,在刘守玟的牺牲地———铜山县柳新镇陈塘村现场播放。一直帮助“女兵”寻找家人的热心读者王家金先生、数十年如一日为“女兵”上坟烧纸的陈开灵先生观看了录像后,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说:抗日英雄,你终于真正回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4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73周年,湖南抗日女英雄魂归故土。在立碑仪式上,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潇湘晨报社社长龚曙光充满深情:“一张保存了66年的照片,我们已经无法送达,从徐州坟头的年年柳色到长沙故土的恋恋不忘,我们只能把你送到我们的心间,我们只能用最广阔的故乡把你深情地安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5年8月12日,《无名女兵魂归故里》系列报道获第十四届湖南新闻奖一等奖。此事还被评为“2004年湖南十大公益事件”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刘守玟和千千万万的无名英雄致以最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