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 前 言 ≻

诛九族这一令人不寒而栗的制度,是古代皇权极端恐怖的象征,在那个政治体系下,无辜的亲属们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囚禁在家中,等待着命运的审判。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惩罚,那些被牵连的家族成员为何不选择逃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诛九族:皇权的至高惩戒 ≻

诛九族是古代东方帝国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是君主专制制度中最令人恐惧的惩罚手段之一。

提到这一制度,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一系列血腥的场景:刀剑交错,血流成河,无辜的婴儿在刽子手的刀下哭泣,年迈的老人惨遭屠杀……这种株连九族的极端刑罚起源于何时?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史书中对此记载不多,但我们可以从零星的记录中窥见一斑,最早的诛族行为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秦国。

当时,秦孝公听信谗言,下令“坑三族”,到了汉代,诛族的范围扩大到了五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诛族刑罚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这一刑罚达到了顶峰,诛族的数量增加到了九族。

什么是九族?根据古代的亲属称谓,它几乎涵盖了罪臣的所有亲属: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九族之诛的范围之广,恐怕远远超出了现代人的想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至亲到姻亲,从襁褓中的婴儿到垂暮的老人,凡与罪臣有血缘关系的人无一幸免。

明朝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中,被诛杀的人数高达三万余人,其中大部分是胡惟庸的族人和亲眷,其惨状令人不忍直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诛九族的残酷无情,充分展现了东方君主的权力欲望,在古代帝王眼中,任何对其皇权构成威胁的人,都必须彻底铲除,不留后患。

普天之下,罪臣的家人、亲戚乃至后代,都休想有片刻的安宁,这种做法看似荒谬,实则符合帝王巩固统治的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皇帝对诛九族的病态执着,无疑给当时的官员和百姓带来了极大的震慑。

在九族俱诛的威胁下,朝臣们自然不敢有丝毫异心,只能俯首听命,任凭君主摆布,而百姓们则对皇权心存敬畏,将其视为神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诛九族作为镇压政敌、震慑群臣的终极手段,堪称古代东方帝王最为倚重的惩罚工具。

然而,面对随时可能降临的灭顶之灾,罪臣的亲眷们为何不奋力一搏,冒险逃亡?是什么让他们甘愿坐以待毙,走向死亡的深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亲族的文化桎梏 ≻

在探讨诛九族酷刑下,古人为何甘愿坐以待毙的原因时,儒家的忠孝观念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出自《诗经》的名言,揭示了古代皇权至高无上的社会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当时,天子一言九鼎,掌握着生杀大权,每个人的存在都以服从皇权为前提,谋反者自不必说,即便是心存异念者,也会被视为大逆不道。

在这种背景下,儒家所推崇的“忠君”与“孝亲”观念无疑成为束缚古人思想的无形枷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儒家看来,忠君是臣子的天职,孝敬父母是血脉相连的本分,一个人如果连君王都不忠,连父母都不孝,何以立足于世?

受此观念影响,许多古人将违抗君命、离弃亲人视为人伦大悖、祸乱之源,即便是面临诛九族的恐怖境遇,他们依然难以跨越心中的忠孝界限,很难下定决心背井离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价值观的作用绝不亚于皇权的威慑,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制约着古人的思想,让他们在皇权和亲情的双重压力下丧失反抗的勇气,对逃亡避世望而却步。

纵观古代历史,被诛九族者有几个能逃脱?绝大多数人还是认命地走向死亡,甚至很多人担心自己一走了之会连累家人,便选择主动就擒以身殉家族,更何况逃亡岂是说走就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官府通缉和悬赏的高压下,在亲朋好友避之不及、落井下石的指责声中,逃亡无异于一场孤立无援的苦行。

民间舆论对逃亡者的态度无疑是一种变相的道德绑架,“丢下家人选择苟且偷生,这样的人不忠不孝,简直禽兽不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类似的谴责声此起彼伏,让许多亡命天涯者内心煎熬,寝食难安,那种被世人唾弃的屈辱感足以让人心生悔恨,宁愿选择死亡。

然而事有两面,儒家忠孝观念虽有束缚人性的一面,但从另一角度看,它又何尝不是一种无私大爱的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维护君王和家人的尊严,为了不使家族蒙羞,一个人愿意抛头颅、洒热血,这种视死如归的勇气和担当不正是儒家思想的真谛所在吗?与那些丢下亲人只顾自己逃命的孬种相比,这些殉难者无疑更令人肃然起敬。

倘若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推卸责任,家何以成家,国何以成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逃亡真相 ≻

面对诛九族的恐怖命运,依然有胆大包天之徒铤而走险,甘愿以偷生的卑微代价换取性命的苟延,他们宁可抛下忠孝节义,委曲求全,也要激流勇退,避世逃亡。

然而,看似充满希望的逃亡之路,真的能换来柳暗花明的曙光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逃亡不过是一条通往死亡的迂回小径,稍有不慎就会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逃亡最大的障碍莫过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皇权监控,当年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就是要做到思想统一,政令畅通,明朝以降,察举、保甲等制度更是将皇权的触角伸向基层的每个角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通百姓的生老病死都要在官府那里留下记录,如此严密的监控网络之下,一旦被列为通缉要犯,想要逃过追捕谈何容易?

就算侥幸躲过巡逻队的耳目,路上的关卡把守、蹊径盘查、客栈严管也足以让逃亡者寸步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何况一旦被抓获,皇帝必定会大张挞伐,赏金悬于街头巷尾,世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必会群起而攻之,使逃亡者无所遁形。

即便有幸逃出生天,逃亡的路途也注定荆棘满布,困顿不堪,古时不比今日,逃亡谈何容易?没有充足的盘缠和可靠的人脉,逃亡者还能指望什么?亡命天涯之后,吃住行都成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狼狈的逃亡者还常常要面临野兽和强盗的威胁,稍有不慎就会丢了性命,想要打点关系、谋个容身之所就更难上加难。

当年赵国大臣赵括之子逃亡山中,若非得赵括门客之助,恐怕早就饿死山中,哪里还有后来光复赵国的机会?而像赵括之子这般幸运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逃亡者不是沦为乞丐,就是饿殍遍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可怕的是,逃亡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适得其反,加重罪责,在古代社会,逃亡就意味着悖逆君威、不忠不孝,这无异于火上浇油,让统治者更加恼羞成怒。

一旦被缉拿归案,囚徒将比坐门老老实实等死的族人受到更残酷的折磨,屠刀下的人头滚滚,血流成河,凌迟、炮烙等极刑无所不用其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表面屈从,暗藏玄机 ≻

逃亡虽是死路一条,但古代亦不乏审时度势之辈,他们看似逆来顺受,甘愿饮鸩止渴,实则另有打算。

这些明哲保身的智者深知:与其铤而走险,搏一时之命,不如虚与委蛇,暗藏玄机,表面上的就范不过是保命的权宜之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擒贼先擒王”说的就是要抓住敌人的首脑,朝廷诛杀九族,目的无非是铲除祸患、杜绝后顾之忧,作为罪臣家属,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表现出顺从,让统治者放下戒心。

一旦朝廷认定罪臣家属已无反叛之心,自然会选择性地放过一些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一来,看似束手就擒,实则留得一线生机,当年商鞅变法不就有人通过主动请求宫刑而逃过一劫吗?

玩这种双面手法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一方面要当着官府的面表演顺从,另一方面还要暗中蓄谋,未雨绸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聪明的逃亡者往往会提前安排好退路,把钱财分散藏匿,让亲信打点关系,日后好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明朝大臣胡惟庸被诛时,他的儿子不就成功逃往蒙古,苟活于世了吗?

瞒天过海、明哲保身的做法虽然看似怯懦,但在身家性命受到威胁时,又何尝不是一种明智和勇敢?有时候与其抱定必死的信念,壮烈牺牲,不如委曲求全等待厚积薄发的那一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人还在,总有雪耻和自保的机会,这或许就是古人常说的“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存智慧吧。

当然,这种看似怯懦的做法需要极大的勇气,常人难以企及,在生死抉择的紧要关头,在时间的焦灼中煎熬,谁又能轻易地隐忍不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杨展的逃亡传奇 ≻

在诛九族的阴霾下,绝大多数人难逃厄运,但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特立独行之士,他们靠着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在逆境中开创出一片天地。

明末名将杨展的传奇故事,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44年,四川大将杨展率军防守成都,不幸被流寇张献忠的部下俘虏,命悬一线,在被押赴刑场的路上,杨展灵机一动,设法用言语吸引押解的士兵,让他们对自己的盔甲产生兴趣。

就在士兵们放松警惕之际,杨展眼疾手快夺过旁边士兵的佩刀,飞身一跃跳进岷江之中,竟然成功逃脱,这样的机智勇敢常人难以企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杨展并未因此而满足,他深知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对抗张献忠的恶势力,于是他东躲西藏,暗中联络旧部,终于重新聚集了一支雄兵,杀出一条血路。

靠着这支敢死队,他与清军里应外合多次挫败张献忠,收复了大片失地,从狼狈逃亡到率兵反攻,杨展靠的不仅是个人的机智勇敢,更是其雄厚实力的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展的故事无疑令人热血沸腾,但我们也要看到,这样的传奇毕竟只是个案,它充其量只能说明,即使在九族诛杀的恐怖年代,依然有人能逃过一劫。

但这决不意味着人人都有杨展的运气和条件,对绝大多数的亡命之徒来说,逃亡的结果仍是死路一条,倘若将杨展的个例放大解读,无异于一叶障目,忽视了整个时代的残酷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结 语 ≻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局限,古人的选择也必须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去审视。

在封建专制愈演愈烈的历史进程中,忠君、慑服等观念对个体命运的影响是巨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逃亡的艰难程度更是今人难以想象,因此对那些放弃挣扎、束手就擒的古人,我们固然可以表示惋惜,但更应心存敬意。

毕竟在生死抉择面前,能够为了大义而牺牲自我,这不正是一种悲壮的勇气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源:1.澎湃新闻:2020年7月8日,古代最惨刑罚:诛九族竟牵连3000多人,连家仆都不放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湖南日报:2024年4月11日,被诛九族了,但是不想死怎么办?那些远房亲戚们真的没法逃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