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官媒发声

文丨谈古论今

大家好,这里是谈古论今。

今天说的是一个关于“狗”的故事——

不是真狗,比狗还“狗”。

在辽宁本溪五里甸学校,狗都比学生“更体面”。

12月19日,这所学校的“厨艺创新”被家长们发现了:

他们把倒进垃圾桶、狗食袋子里的剩菜,都一抖挑一挑,重新端上了学生的餐桌。

菜里居然还有牙印,很多学生吃吐了。

我在想,孩子们趴在马桶边干呕时,那些把垃圾桶里剩菜倒进大锅的人,不会心痛吗?

学校的反应更让人心寒。

先是只让看监控禁止录像,等到越来越多愤怒的家长目睹了真相,干脆把监控也禁了。

多么熟悉的剧情?

看不到,就没发生?

据说,当地已经开始调查,不过,可能也是为了调查而调查。

最讽刺的地方是:我们的食品安全法规,号称“史上最严”。

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严到了什么程度?

一个蔬菜店卖菜赚1.3元,因为检测出农残超标,可以被重罚5万,逾期未缴再加5万。一名摊贩卖70斤芹菜赚了14元,因为检验不合格,同样要被罚5万。

可就是这样的重罚,却震慑不了那些丧尽天良的人。

为什么?

因为所有的严厉,都只在纸上。

看看本溪事件后的反应:

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第一时间“介入调查”,承诺“彻查到底”。

但就在一个多月前,当地还专门部署了校园食品安全整治工作。

他们说要用“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推动专项整治。他们拍着胸脯保证“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可感知、可检验、可评判的工作成效”。

可整来整去,还是有人把喂狗的剩菜喂给了学生。

那些冠冕堂皇的整改方案,那些信誓旦旦的承诺,真的有用吗?

现实是:

有最严的法规,却没有最基本的良知;有最详尽的流程,却没有最起码的责任感。

所有的整改,都在循环中变成了例行公事。所有的问责,都在程序中丧失了灵魂。

近些年,类似的事还少吗?

“指鼠为鸭”事件里,他们把老鼠肉当鸭肉卖。

郑州某学校里,老师吃新鲜肉,学生吃冷冻肉。

昆明某学校里,孩子们的餐盘中摆着变质的肉。

如今,他们甚至把准备喂狗的剩菜端上了学生的餐桌。

恶行在升级,剧本却老套。

每一次事发,都是“深入调查”;每一次通报,都是“依法严惩”;每一次结果,都是“深刻检讨”。

卡洛琳·李维特在《迷途青春》中写道,“当你看见一只蟑螂,暗处可能会有一千只”。

这话放在学校食堂里,格外令人不寒而栗。

本溪的案子,还是被家长们及时发现的。

那些没被发现的呢?那些正在发生的呢?

整改永远在路上,问题永远在原地。

时候表态的关键词我都倒背如流了:

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基本属实、临聘人员、违规操作、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加强整改……

一个字一个字,都像是一把钝刀,慢慢消磨着公众的耐心。

每一次深入调查,都是一场情绪的消耗战。

震惊会被习惯稀释,愤怒会被时间冲淡,最后剩下的,不过是一声叹息。

问责?早就变成了一场程序正义的游戏。

有人露脸道歉,有人写检讨书,有人贴出整改公告。

台上台下,都在完成着各自的表演。没人真正关心孩子们吃了些什么,也没人在乎家长们经历了什么。

信任,就这样在一次次“整改”中死去,制度的权威,在一份份“通报”里消失。

最后剩下的,是公众内心那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实质正义?

它早就被程序正义的遮羞布掩盖了。

那些冠冕堂皇的整改报告背后,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讽刺。

现在到处都在提倡生育,那起码得好好思考一个问题:

狗食都能端上餐桌,要怎么保证孩子安全长大?

我们用“整改”平息众怒,用程序正义掩盖实质正义的缺失。整改报告越来越漂亮,问题却扎根越来越深。

这不只是一盘盘脏饭烂菜,而是孩子们、未来的社会主力对社会的信任。

当他们知道自己吃的是“狗食”,看着大人们虚伏表演,目睹正义被整改掏空。

他们心里,会怎么想? 这些孩子会成为怎样的大人?

这,元比腐烂的饭菜更可怕。

如果基本的良知都可以舍弃,而恶行又一再重演,

就不能指望谁还会老老实实、服服贴贴。

良心喂给狗的同时,未来也会一并腐烂。

救救孩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信息来源均为网络,如与事实不符或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作者澄清或删除。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绿色网络世界!

敢为苍生谏真言,岂因祸福避趋之!

@关注、点赞和转发,就是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