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山看客

编辑|墨山看客

神仙自古以来在中国就存在,对神仙的信仰在不同的朝代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在汉朝时期,神仙信仰就有相当一部分体现在了人名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人名的存在能够体现出汉代文化和不同思想所产生的交融,尤其是对于神仙信仰的出现,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这一点。

大量和长寿有关的人名

在汉代之中,产生了许多跟长寿还有延寿有关的人名。根据粗略统计,名字中含“寿”字的共有 40人,西汉 25人,东 汉 15人。其中吕后时 3人,景帝时 2人,武帝至宣 帝时 16人,成帝至西汉末 4人。

除了跟延寿和长寿有关的名字之外,其余还有不少跟彭祖或者是长久有关的人名。从这些人名中不难看出,汉代人民对于长寿可以说有着极其强烈的渴望。而且在这些人名之中,还能看到不少含有“长久”“恒昌”等词,从这些词语中能够看出,汉代人民对于长寿的追求是有多么的强烈。

汉代神仙的信仰主要是对于长寿的追求和追求生命的永恒,跟之前秦始皇派人去海外寻找长生不死药一样,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想要获得长生来保持自己能够永存于世。这一点无论是民众还是统治者都一样,在两汉的发展之中,追求长寿,想要羽化成仙可以说是大众统一的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愿景可以说是渗透到了汉朝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近代所挖掘出的铜镜之中,也能看到上面刻有类似的字符。汉代铜镜背面的铭文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三类,其中一类内容是对人的寿命永恒表示期盼,他们期望在世间延寿,更羡慕仙人的永恒自由。

不过在这些对长寿表示出期待的人名之中,绝大多数都出现于西汉时期。根据统计,这些人名在甚至占比都达到了86%,至于东汉,只占据了一小部分,约有14%。

从这些名字的占比中不难看出,从汉文帝时期起,神仙信仰就开始普及化、平民化,武昭宣时期是神仙信仰发展的鼎盛时期,西汉中期以后,它的社会影响力逐渐衰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汉中期神仙信仰盛行

人名中会大量出现类似长寿之类的词语,跟西汉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有一定程度的关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之中,一切情况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

汉惠帝时期黄老学说的出现将其中的黄帝和老子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仙人化,作为道教中的一种学派之一,黄老学说的出现也让相当一部分的民众选择了相信。

《庄子 ·大宗师》说黄帝得了“道”,“以登云之”。《在宥》篇则详细叙述了黄帝向 仙人广成子问“道”从而由人王一跃为仙人的过程。 至于老子,在西汉初就已变得十分神秘,据说他“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帝和老子都已经成了仙人,甚至能够存活上百年而不死,这种诱惑对于民众的吸引力可以说是相当的大,毕竟每个人都是想要摆脱死亡所带来的未知的,在这种学说的影响之下,自然也有更多的人对长生产生了渴望。

黄老学说的盛行对神仙信仰的发展、普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它在西汉中期的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不过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神仙信仰也开始逐渐流失。在汉朝时期,想要修仙的门道无非就是炼丹或者是辟谷成仙。而这些行为对于百姓来说都是难以接触,或者是修炼起来相当困难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如果想要炼丹的话,所需要的都是各种各样的金玉或者是丹砂之类的昂贵材料,而这些材料对于老百姓来说根本就不可能负担得起,久而久之,民众对于修仙的热情自然也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减退。

再加上社会问题的逐渐加重,更是让民众逐渐认清了现实。而且那些皇宫中的贵族,还有不少是吃了炼的丹才死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让民众们对炼丹成仙的门道产生了严重的质疑。王公贵族吃了丹药都没能成仙,那什么时候才能轮到他们这些底层民众呢。

对生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

而且底层民众会在名字中带上长寿之类的词语,也是对生的一种渴望。作为智慧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一向都是趋吉避凶的,如果能有机会活下去的话,谁又想死呢。

死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虚幻而又久远的词语,人的一生之中只能体验一次真正的死亡。但也就是因为未知,才让更多的人会感到害怕。

走向死亡是一项无法避免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之下,想要避免那就只有成仙飞升一条道路。虽然说西汉的民众也有人知道成仙飞升不过只是一个骗局,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想要去进行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每个人都只有一条命,就算是不成功,那也不过只会落得一个跟普通人一样走向死亡的结局。但如果成仙真的存在,那么就能够立地飞升,彻底避免死亡的到来。

西汉中期以后,真正崇信神仙信仰并身体力行的人群日渐缩小,这个群体逐渐职业化,宗教化,他们最终促成了原始道教的形成。

虽然追求长生是人的本能所在,但是在理性的作用之下,越来越多的人还是选择了去接受现实,放弃了去追求长生,转而去享受现在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汉代人的思想世界中,神仙信仰始终停留在实用技术的层面上。这种古老的观念尚未形成一种深刻、严密的理论,它不乏神秘性但绝没有宗教的神圣性。只有当人们认为它所承诺的种种诉求——主要是长生不老可以兑现时,人们才会有激情去信奉它。

参考资料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第 l卷E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余英时 .东汉生死观[M].侯旭东等译 .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