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了,赚钱了,很多人都想带上父母旅游,享受美好假期。

然而,一则“人生建议:千万不要跟父母一起旅行”的话题却让许多人纷纷共鸣。

发帖人称,自己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喊上父母跟自己一起旅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本自己天衣无缝的旅行计划被彻底打乱,父母对她的任何一个安排都不满意,不是酒店太远,就是饭菜太贵。

她满心欢喜地安排了两家味道好环境也不错的餐厅,打算让父母也体验一回,结果母亲在出发前在背包里塞满了面包和水。

“外面的东西都是坑人的,吃点面包就好了,又方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拗不过,又怕坚持下去会惹得父母不高兴,只能任由她去,但又不忍心让年迈的母亲背着沉重的干粮,于是她背了几乎一天的重物。

两个老人还会在中途忽然就不说话了,摆脸色,最后甚至吵起架来。

“别人也有一家老小出门旅行的,别人都是欢欢喜喜开开心心,就我的父母阴沉着脸,好像欠了他们好多钱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帖人委屈地抱怨。

到了下午,母亲忽然吵着要回去,说不想去博物馆了,态度异常地坚定。

最终,计划中想去的地方一个个都没成行,更令人沮丧的是,原本他们的车票已经改签过一次,没法再改了。

于是,一家人在高铁站活生生从下午3点等到7点发车。

当你以为这个网友的遭遇是个案的时候,评论区里有大量感同身受的网友:

跟父母旅游过一次,以后再也不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妈妈非要回酒店吃泡面,说外面又贵又难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经历,我快烦死了已经。

我为啥要带他们出来玩啊?

真的是白花钱受罪,一片孝心就这样了,委屈想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还有没出门的网友,看了这篇帖子心里已经开始打鼓。

她提前一个月就做好了旅游攻略,每天蹲在电脑前刷新网页抢票,网购外出旅行必备的防晒衣物。

结果在拆快递的时候,一旁的妈妈开始数落:

“不就是出去玩,用得着买这么多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边训斥乱花钱一边扔东西。

网友表示,已经可以预料到旅行中令她窒息的画面了。

在众多的抱怨声中,一条这样的评论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我都结婚有孩子了,一说带爸妈去旅游就找各种理由,总觉得你日子过得艰难,想给你省点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仔细想想,无论是父母的中途变脸,还是出发之前的百般不情不愿,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一个“钱”字。

但这样隐晦的表达,往往被父母包裹在简单粗暴的拒绝声中,不但孩子读不懂,还会让他们满腹委屈。

一位做蛋糕的网友收到一份生日蛋糕订单,是一名中学生送给自己妈妈吃的。

网友用心做好,顺丰冷链送过去,不想却在第二天收到了“退货申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小女孩的妈妈坚决要求她把蛋糕退掉,并且责备她是不体谅父母,胡乱花钱。

“如果不退,下个月的生活费就不给我了。”

小女孩委屈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网友退了钱,蛋糕留给了小女孩自己吃。

因为她也想起了曾经被自己的父母辜负过的孝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妇女节给妈妈做了一杯香蕉奶昔,结果一口没喝还被骂了说乱倒腾。

这件小时候的遭遇,多年之后想起来心里还是会很难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网友工作之后,赚钱给常年生病的父母买的补品海参,没想到却招来母亲在微信上劈头盖脸的“追责”,质问自己“在干嘛”、“睡觉了吗”、“电话不接”,最后重点落在:“买海参花了多少钱?”

网友知道,是父母又在心疼钱了,于是说“没多少钱,趁折扣买的,不用心疼钱,放心吃吧!”

这样的解释已经算到家了吧,不想母亲“不依不饶”地继续清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两边都没错。

只是有时候我们自以为是的孝心“歪打歪着”了,不是父母所能承受的样子。

中国式父母的含蓄,有时候往往会好心办坏事。

明明接受了孩子的礼物,心里很甜蜜,表面上却还要做出不开心的样子,指责孩子大手大脚多花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大声说出来,孩子心里会很高兴,很满足,她感觉自己的孝心有了回应,会继续这种积极的回馈。

如果只是这样一通贬损,孩子心里难受不说,当他意识到这样做不会让父母开心的时候,孝心也会随之遭受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年来,一个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心理学领域——

原生家庭伤害”。

在这个话题下,往往聚集了一群吐槽原生家庭经济状况,甩锅给父母的网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生家庭的无力感”、“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窒息的原生家庭”、“我最讨厌的一种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有甚者一条一条地列举出:

“恨父母是一个人自我成长的开始”;

“不要和伴侣提及原生家庭的卑劣”;

仿佛他们的原生家庭,养育他们的生身父母们,全部变成了十恶不赦的大坏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人说:只要我妈不拿我跟别人家孩子比,我也不会跟别人比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如果我们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就会明白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局限。

他们在我们眼中的贫穷、愚昧、不理解你、聊不来,其实都是他们生活时代的产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别人的妈妈可能生在书香门第,住家属院,衣食无忧,在许多人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的年代还可以上大学,继承父母的衣钵,毕业即就业,单位管分房,退休有丰厚的养老金。

而大部分人的父母呢?六七十岁了还要在田间地头劳作,甚至要外出务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某种程度上来说,父母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受害者,也曾在他们自己的原生家庭里受过伤。

就像有网友说的那样:

“小时候会埋怨父母,长大之后我懂了,父母已经尽力了。”

“每个人能力、际遇不一样,他们已经尽力了,他们也在努力挣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我们,与其抱怨无法改变的原生家庭现状,不如想办法让自己强大起来,并且不要让这种负面影响传到下一代。

非常赞同一位网友的话:

“原生家庭的包袱,你背到18岁就可以了,之后父母对你的人生影响可大可小,这完全取决于自己。”

的确如此,未成年之前,吃穿用度都需要靠父母,这个时候埋怨几句原生家庭还有情可原。

但当一个人已经到了30岁、40岁得时候,还在纠结原生家庭的种种不堪,那么纯粹是在为自己的不努力、不负责开脱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执着于“原生家庭受害者”论的人,还会陷入另一个极端——

他们会把改造自己的父母,拯救原生家庭作为自己毕生的目标。

这便是心理学中的“拯救者情结”,很多原生家庭状况不佳的人都会沾染这个情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出身农村的网友曾经这样回忆自己的大学时光:

我上学考大学的动力来自想拯救我的原生家庭。

曾经它作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成为我的动力和梦想。

长达十几年,我的快乐都是建立在父母是否快乐的基础上。

于是,当父母一旦发生争吵,他会第一时间充当和事老,然而大部分时间他的作用不是劝架,而是炮火转移。

父母一直把枪口对准他,骂他多管闲事。

看着平时处成敌人的父母一起拿着猎枪对准了自己,网友感觉要崩溃了。

“怎么会这样?把他们从痛苦的泥潭拉出是我的梦想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一场电影,跟朋友吃一次大餐,甚至仅仅只是添置件新衣服,这些微乎其微的小事,都可能在我们想到“父母还在家里吃苦”这个念头的时候,戛然而止。

我们最应该拯救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父母,仅仅为了让我们心里好受点。

因此,作为子女即使成年后,也无需要面面俱到背负父母的苦难。

父母有自己的人生,子女有自己的人生,我们都要各自为各自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要再抱怨自己的父母没见识、眼光狭隘、经济状况差了。

在这样的底色上,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五彩斑斓的人生,才是我们最大的成就。

希望每个人都能跟自己和解,跟父母和解,跟原生家庭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