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2月21日讯(记者 夏淑媛)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激活因子”。
12月21日,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4年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研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今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总体态势是供给端强于需求端。
在他看来,需求端走弱将向供给端传导,工业品价格持续走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很难有明显的改善。王一鸣表示,9月下旬以来,我国出台了一揽子政策,对改变经济下行态势,弥合供需失衡导致的产出缺口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次政策从“小步微调”转向大力度,对扭转市场预期、提振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王一鸣指出,政策短期的刺激难以解决持续的内生动力问题,要解决内生动能问题必须推进经济转型。
王一鸣分析,近几年,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正转负,未来必须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过去二三十年,在传统发展模式下,我们受到外部冲击,遇到下行压力时,主要采取发债、上项目,通过投资拉动增长的模式,偏重在供给端发力,而投资往往会转化为供给,所以出现供大于求。
如今,扩大投资的空间在收窄,投资的边际收益也在下降。王一鸣认为,应通过消费来引导投资转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他建议,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创新模式从“技术追赶”转向构建“局部领先优势”;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集成创新模式转向鼓励原始创新。
其次,加快产业升级。在王一鸣看来,需求端未来最大的动力是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会释放巨大需求潜能。此外,发展新兴产业和布局未来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再次,提升金融服务与经济转型的适配性。我国金融体系是在传统工业化时期形成的,非常契合传统工业化模式,即大规模、集中化融资。而现在,这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与科技创新不完全匹配。
例如,科技创新风险大,需要持续投入“长钱”,而金融机构追求收益的稳定性,更倾向于给“短钱”;中小科技企业需要小钱,而金融机构习惯于给大钱、做大项目;科技企业重研发、轻资产,而金融机构倾向于提供抵押融资。
王一鸣表示,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天使投资基金,满足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支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更多地投向科技创新,积极探索信贷融资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拓展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支持科技创新的空间,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