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说史#
刘备这人,爱哭,爱装仁义,爱拉人结盟。
仁义这一套呢,倒是经常管用,毕竟乱世之中,人心比什么都重要。但问题是,仁义不能当饭吃,尤其是你身边人比你还聪明的时候。
聪明人看得深,想得远,光靠哭哭啼啼的“兄弟情”,未必能留得住。陈群,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刘备没把他当回事,结果人家一转身,被曹操捡了个现成便宜,后来还帮曹操的儿子、孙子一路走上人生巅峰。
话说陈群是何许人也?颍川陈氏的顶梁柱,家世清白,背景硬得吓人。
他爷爷陈寔,那可是东汉末年出了名的正人君子。陈寔什么德行?东汉朝廷里搅得乌烟瘴气的时候,他硬是靠一张嘴,把家族的名声给立住了。
听说他年轻时,县里来了个土匪,劫了官府的库房,官差抓不到人,就把气撒到百姓头上,挨家挨户搜查。土匪一看这架势,慌了,赶紧跑到陈寔家里要躲一阵。
陈寔倒不慌,端茶倒水,还跟土匪摆事实讲道理,说:“你呀,劫官府是你勇气大,但你要是连累百姓,那就成了罪人。”土匪听完,心里一激灵,半夜去自首了。
这故事传出去,陈寔成了大名士,颍川陈氏也一跃成为名门望族。
这陈群呢,从小就继承了祖上的好基因,聪明得很,读书过目不忘,号称“幼年神童”。他爹陈纪看得出儿子有出息,亲手教他《春秋》《礼记》,陈群不到二十,就在颍川一带出了名。
更绝的是,他交朋友的眼光毒,一眼看中了当时的名士孔融,两人一来二去,成了“兄弟”。孔融可是个狠角色,敢在曹操面前拍桌子骂人,但他对陈群却服气得很,说这小子不简单,日后必成大器。
历史证明,孔融没看走眼。
话说回来,陈群后来怎么就成了刘备的部下呢?这事还得从豫州说起。当时刘备刚好被朝廷任命为豫州刺史,陈群呢,出于对刘备的欣赏,就当了他的别驾。
别驾是个啥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负责给领导出谋划策,处理杂务。陈群一上任,就劝刘备别乱折腾,尤其别去徐州。
那时候徐州牧陶谦病死了,刘备觉得机会来了,想趁机接管徐州。陈群拦住他说:“陶谦的地盘你不能去,曹操和袁术都盯着呢,你一去就是搅浑水,豫州也保不住。”这话不假,陈群看得清楚:曹操是个狠人,袁术是个疯子,刘备这种半吊子军阀,根本扛不住两边夹击。
但刘备是什么人?死脑筋,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头。
他就觉得自己是“汉室宗亲”,理所当然要替天行道。陈群劝不动,也懒得多说了。
果然,刘备刚到徐州,吕布就趁机偷了他的老家豫州,袁术也带兵杀过来了。刘备两头受敌,徐州也丢了,最后跑到曹操那儿当了“编外人员”。
而陈群呢,跟着老爹陈纪,被吕布抓走了。
吕布是什么人?三姓家奴,见风使舵的主儿。但他也有自知之明,知道陈群这种读书人是“高级人才”,不敢真杀。
后来曹操打败吕布,陈群父子被救了出来,这才有了后来的故事。曹操早就听说陈群的大名,见面之后大为惊叹,直接把他收下了。
陈群也没让曹操失望,上来就帮曹操解决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清理门户。
曹操手下有两个品行不端的官员,一个贪,一个毒,陈群看不惯,劝曹操赶紧处理掉。曹操一开始犹豫,觉得“用人不问出身”,但后来事实证明,陈群说得对,那俩人果然闹出了乱子,曹操气得拍桌子。
第二件,推荐人才。陈群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人脉资源全用上了,给曹操推荐了两位能人。
这两人一个叫荀攸,一个叫程昱,一个善谋,一个善战,都是顶尖高手,直接提高了曹操团队的“战斗力”。
后来,曹操死了,他儿子曹丕接班。陈群在曹丕手下更加如鱼得水,参与制定了曹魏的法律,还推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制度,叫“九品中正制”。
这个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把天下的官员分成九个等级,由地方上的“中正官”负责评价,然后根据等级来选拔人才。这个制度好不好,另说,但它确实奠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体系。
陈群也因此被封为“九品官制之父”,颍川陈氏的地位更是一跃而上。
陈群的后代呢,更是不得了。据说在西晋末年,颍川陈氏的一支南迁到了南方,后来出了个叫陈霸先的猛人,建立了南朝陈。
再后来,又有一支迁到了四川,到了近现代,出了个叫陈毅的元帅。你说这家族基因得有多强,才能从东汉一直火到新中国?
回过头来看,刘备当年若是能留住陈群,历史会不会改写?很难说。
陈群这种人,眼光太高,刘备的那点“仁义牌”,根本吸引不住他。曹操不一样,曹操是真懂人心,能给陈群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归根到底,人才的流向,往往取决于谁能提供更好的平台,而不是谁哭得更真情实感。
说到底,这就是三国的本质:一场关于人才的争夺战。
刘备输了,不是因为他不够努力,而是因为他的格局不够大。曹操赢了,也不是因为他天生英明,而是因为他懂得妥协和包容。
这一点,值得今天的领导者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