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燕大
先是湖南衡阳取消公摊,仅隔数天河北张家口说要逐步取消公摊,一时间“多地官宣将取消公摊”冲上热搜。
前几天我在文中提过这个事儿,当时官媒报到衡阳取消公摊,现在河北张家口又快速跟进。
看来,多地开始试水温,官媒也在吹风,或许明年取消公摊真要在全国陆续上演。
公摊这玩意是一些香港大佬发明的,后面被人照搬到大陆,尤其是在房地产高峰那些年发扬光大。
哪些算公摊面积?一栋楼里面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积都算,包括过道走廊、公共门厅、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设备间、保安室、变电室、垃圾道、共用墙体,以及水平投影面积,等等。
你买房子的时候,建筑面积是100平,实际套内使用面积可能只有70平,那30平就是公摊面积。买房子的时候,这30平的公摊跟那70平是一个价,交物业费的时候,这30平往往也一样得算。
公摊面积是个筐,想方设法往里装。
大爷大婶捡纸壳箱子去卖钱都知道往纸板上浇水增重,以前很多无良商家给猪给牛注水卖注水增重的肉,开发楼盘这么大的体量,自然少不了各种“注水增重”。
若房价是1万/平,多一平米公摊开发商就多赚1万块钱,30平公摊就是30万,等于说利润大头都在公摊里了。
哪个开发商能经得起这样式的考验?
可不得死命往里塞啊,反正这东西又超级不透明。
前年媒体就报道过一个极其离谱的,买房子的时候,销售人员口头承诺公摊面积是31%,收房时却变成了46%,明明110平方米的房子,到手发现套内面积只有60多平方米,这羊毛都快薅秃噜皮了。
按理说,一个小区所有房子的公摊面积加起来,一定不会超过这个小区的实际公摊面积,但问题在于,你家房子的套内面积你能测量出来,犄角旮旯的公摊建筑面积你咋测,再说很多物业比业主都横,因此在公摊上,1+1大于2还真未必是笑话。
所以为什么公摊会存在,本质上它就是一个成本分摊+“薅羊毛”的“好主意”。
穿透到最后,看似是谁买房子谁就得必须为此买单,但从拍地到获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再到获取预售证、开始卖房,整个流程中,公摊到底嵌在哪个环节,还是有本质的不同的。
路径上,开发商要预售了,什么公摊系数、公摊面积才会真正摆到消费者面前,换句话说,你买房的时候,才知道房子的建面是多少、套内使用面积又是多少,房本上等于直接告诉你中间有多少公摊。
就好有些高档餐厅要收服务费一样,按消费总额的一定比例收取。
但如果在拍地前就明确不允许搞公摊,在第一道关上就让开发商把未来要摊到消费者头上的“损耗”计算在总成本内,那么在土地招拍挂阶段,公摊就会变成开发商举牌地价的重要考量。
如果原本就这么设计的话,虽然上升期房价依然会高涨,但还会频频出现地王么?明知道后期没路子把成本转嫁到购房者头上,拿地成本必然会更加谨慎。
反过来说,允许公摊放到最后让消费者买单,等于人为制造了个Bug,开了一个转嫁土地成本和开发成本的“后门”。
房地产刚开始小跑那会,老百姓一开始按建筑面积买房的是高兴的,因为面积显得多了不少。
到后面地产经济加速,公摊的设计让拿地成本就天然有被推高的契机,卖地收入可以最大化;
开发商甚至巴不得100平的房子80平都是公摊,在公摊上找利润,也要最大化。
穿透看,在房地产火箭蹿升的上升阶段,设计的公摊机制让本就火热的房地产经济,加速透支房地产潜能,加速放大居民债务规模。
现在多城将取消公摊,官媒跟着吹风,也意味着过往几十年的全民炒房时代,彻底发生转折。
不过,取消公摊也很难一蹴而就、全国统一落地,各地库存量不同、房价不同、月均交易量不同、面临的问题构成不同,取消公摊也将牵一发而动全身,会有个漫长的过程。
像广州、杭州等地,目前也仅是通过放宽对赠送面积限制、优化阳台等空间面积计算规则之类,来提高购房人实际得房率。
那么,取消公摊对哪些人最有利?
有利于刚需,不过更有利于改善型需求。
刚需,往往都是扒着门槛上车,取消公摊与否对刚需群体来说意义并不大,本身能选择的小区、房子往往就比较“标准”,没什么出挑情况,哪怕这地取消公摊,房企也会在房价上找补,不可能原地给总价打骨折,除非像百度投资的极越汽车一样,职业经理人躺平闪崩,10几、20万的展车被商场扣下、看守保安直接表示2万拿走。
改善型需求不同,本身往往不止一套房,收入更高,资金实力更厚,更追求体验感,更注重生活质量,更注重空间环境与品质,简单说就是更大、更豪、环境更好。
这些要求本身就不是千篇一律的“标准”型小区和商品房可比。什么叫“标准”型?就好比机床制造的零部件,1个和1000个都一模一样,小区和商品房也差不多,一个城市里大部分普通小区其实长的都差不多,人口聚集区、高密度,就像城镇化之后全国各地的城市的硬件样子都差不多一样,没啥出挑、也没啥特别出彩的。
改善型需求往往需要的不是“标准”件,而是需要像旁边有河流湖泊的风景楼盘,楼间距大、公共阳台甚至比套内面积还大的平层,楼栋周围空旷大到可以遛狗种菜的复式洋房...总而言之,改善型要的是享受高品质,而取消公摊或者赠送更多面积,显然能够放大这类住宅的吸引力。
就好比原本200平米的住宅,能享受到300平的空间,从原先的“买大住小”到“买小住大”,搁谁都得流口水。
相比刚需购房者,改善型购房者能获得更多“馈赠”,就好比消费越多,送的礼品越多。
对地方财政来讲,去库存不能光靠国资,国资可以下场收房、收地,终归起的是抛砖引玉的作用,最终还得靠市场自我实现供血循环才行,取消公摊是释放利好之一。
取消公摊,按套内面积计价,并不意味着短期内总价就会跌!
主要是公共面积上更清晰、从“买大住小”转为“买小住大”,得房率百分百,口径变化带来心理变化,刺激一批持币观望者下场。
而之前涵盖公摊的旧房本,仍然香的很,就好比现在拆迁一样,旧房本上的建筑面积不仍然是重要计算依据?!
最后,个人觉得,全国取消公摊也不会一蹴而就,一下子释放完了后面还释放个啥?!
再说,因城施策,尤其是核心城市,几十年形成的巨大惯性,涉及房价、物业费、交易规则、相关税费等等复杂机制,一朝改变也不现实,逐步放宽赠送面积、阳台面积之类的计算规则才比较正常。
至于说房子所谓的价值回归,最根本的是要基本面回归,也就是产业企业经营转好、就业增收转好。
没有基本面的转好,楼市马太效应只会不断放大,强的越强、弱的越弱。
-End -
希望和你一起共鸣!
weixin-queen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