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覃在昨天发布了《项英为何一直抗拒中央的北上发展方针?只因其另有“雄图大志”》一文到“覃仕勇说史”上,文中讲到:项英明知自己所处的皖南是险地,却始终抗拒移师江北。究其原因,是他对到江北发展的困难考虑得太多,而又对自己在江南打游击的经验过于自信。

是的,江南这片地方,是他项英领导了三年游击的地方,人熟,地也熟,有群众基础,对环境了如指掌,还伏下了很多布置,让他就此舍弃,根本舍不得。

到江北去的话,一切都得从零开始,而且,顽军、日军、伪军各方势力交织在一起,风险太大,跟收入不对等,不值得。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不大能摆到台面上说的。

那就是,自新四军筹建以来,项英因为紧追王明,受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思想影响,多次被延安批评,说他“上了国民党的当”。

一开始,项英还不当回事儿。

但是,随着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王明本人已经认怂,项英的心理压力就很大了。

那么,在江南,项英的独立性很大,新四军又是他一手带出来的,离不开他。而一旦移师江北,他项英的作用就会遭到弱化,搞不好就会被调回延安——这,是项英最不愿意看到的。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说说项英和新四军军长叶挺之间的事了。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在南方八省境内15块游击区(广东省琼崖地区除外)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由于没有通信设备,早已和中央失去了联系。

蒋介石并没有改编这部分人的想法,但在我党的坚持下,被迫同意将之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新编第四军这个番号是叶挺跟老蒋建议得来的。

北伐战争中,蒋介石是北伐军的总司令,叶挺时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长,其率部长驱直进,连战皆捷,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称号,其本人被誉为“北伐名将”。

从这一点上说,蒋介石是认可“新四军”这个番号的。

毛主席这边,也有“四军情结”,他本人创建红军的第一个军就叫红四军。

如此一来,“新四军”这个番号在国共两党的认可之下定了下来。

但是,国共两党都想控制“新四军”的指挥权,在军长的人选问题上互不相让。

双方你拉我扯,最后的方案是:军长一职由国民政府指定的叶挺担任,副军长由中共方面指定的项英担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挺能被蒋介石委以重任,是因为他曾经是蒋介石的部下,并且在广州起义后选择了退党。

我党之所以同意叶挺担任新四军的军长,是因为他参加过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并到延安做过了日后一定将新四军的军权交由我党控制的保证。

但不管怎么说,和项英相比,叶挺终究属于党外人士,而新四军的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人都是我党的人,他们一同共事,所受到的区别对待还是显而易见的。

建军初期,延安方面发给新四军部的一些电报,大多都是发给项英,指名发给叶挺的很少。

叶挺也因为这个,产生过辞职不干的念头。

皖南事变后,叶挺被囚禁时,曾写下了“三年军长,四次辞呈,一朝革职,无期徒刑”的悲叹。

前面的文章说了,项英在新四军中的很多工作,在执行上并不能与中央指示密切同步,也无法调节他个人跟叶挺关系,导致在一些决策方面影响了新四军的正常发展。

单独发电报给项英的现象才开始慢慢减少。

甚至,到了1940年,中央对项英的表现有些看不下去,一度想把项英调回延安,让叶挺掌握新四军实权。

项英对此有所觉察,就更加不愿意移师江北了。

到了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其直属部队9000余人不得不北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四军军部当时的驻扎地是云岭。去江北的路线有两条,第一条是毛主席建议的东线,第二条是蒋介石指定的北线。

东线是最安全的一条渡江线路,军部向东出发,经马头镇、孙家埠等地,然后往北,经苏南北渡过江。

这条线路看上去是稍远了一些,但它是新四军军部到苏南的我军交通线,沿途设有兵站,群众基础比较好。

北线则较为危险,从云岭向北走,经铜陵、繁昌之间北渡,路线虽近,但过江后就进入了日军防区,相当于掉进了日军的虎口。

叶挺极力主张走东线。

项英既不走东线,也不走北线,选择了走自己策划出来的南线!

“南辕北辙”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了,目的地在北方,却在出发时往南走,肯定要多绕很多路,而且,往南走都是国民党的核心防区,那是在往国军的怀里钻,分分钟会被伏击。

项英为什么要这么做?

合理的解释就是:在南方打游击比到移师江北强,国军一旦动手,新四军就可以就地打游击。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领导了三年艰苦卓越的游击战争的项英,竟在强敌袭来时,带着几个人丢下部队跑了!

在项英走丢的那段时间,延安方面发来紧急电报,要求叶挺全权负责,带部队冲出重围。

但一切都已太晚了。

为了保全残存的人员,叶挺去找敌人谈判,惨遭扣押囚禁。

不久,身陷囹圄的叶挺听说了项英被害的消息,不由得黯然神伤,幽幽地说了一句:

“项英也是一有志向、有才干的英雄”,“他的重大失误并非与我合作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