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在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辛王顺家庭农场地头上,种粮大户王伟不停接打着电话,协调人力为小麦浇越冬水。
王伟在地头查看小麦生长情况。
“今年10月,我们把刚流转过来五六个村庄的4000多亩地种上了小麦,趁着这两天没降温,抓紧浇上水,保墒提温。”王伟说。
辛王顺丰家庭农场已有土地1074亩,如今面对粮价走低,大户收入下降的局面,为什么有底气一下子接手4000多亩地?王伟表示,他的底气来自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硬核”支撑,通过规模经营,实现成本投入、精细管理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叠加”。
“干农业首先要算好成本投入账。”王伟说,今年小麦和玉米价格都有所下降,与去年相比,平均每亩地全年少收入600多元,再扣除每亩1200元的土地承包费用、农药化肥等生产投入以及人力成本,很多农户一年到头,不仅没赚钱,就连成本都快保不住了。
但王伟通过大批量采购种子、化肥,获得了农资团购价格;实现超大面积连片作业,降低了大型农机使用成本;测土配方减少化肥使用量……合计下来每亩仍有利润300多元。
王伟新流转的4000多亩地种上了小麦,趁着还没降温,正铺设管道浇水。
“即使粮食价格再低一些,从事大规模农业经营依然有利可图。”王伟估计,如果按他今年平均每亩1200斤的小麦产量计算,明年5000多亩小麦总产量将达3000吨,单季利润将在150万元至200万元之间。
仅仅是大规模经营是不够的,管理上也得到位。“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种粮规模必须与管理能力适配,做到精细管理。虽然可以雇佣工人,但在农事紧急时,若无法及时进行管理,容易误了农时,不仅不挣钱,反而要赔本。”王伟说。
为更好地管理土地,王伟专门成立了合作社,招收专业人才进行精细化管理。“就拿‘一喷三防’来说,我们现在让无人机飞手来干,只需要在操作系统上设定好航线,一个人操作飞机,一个人协助配制农药,两个人互相配合,两人一机一天能喷洒农药将近二百亩,顶二十个农民一天的工作量。”王伟表示,专业人才和现代化机械让管理土地效率大幅提升。
王伟地头摆放的农机。为了更好地进行机械化管理土地,他累计购入农机具共30余台套。
为此,王伟累计购入农机具共30余台套,并引入滴灌技术,让农场的小麦、玉米、大豆生产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目前,我们合作社有5名无人机飞手和3名普通员工,除了收割和运输环节需要请人,这5000亩地的管理都由我们自己通过农机作业进行管理,不仅保证了管理质量和效率,人工成本也由原来的200元每亩降到现在的60元每亩。”
“种粮还要了解市场信息,知道当前市场对粮食有何需求,在粮食品种和品质上下功夫。”王伟说,现在面粉厂对于高筋小麦需求量逐步增加。因此,他种植了一部分高筋小麦,与多家面粉厂建立了直接供应关系,按照订单需求种粮。
“高筋小麦价格比普通小麦每斤高0.1元,利润提高近10%。”王伟说,高筋小麦粉由于面筋质含量多、筋力强,揉成的面团拉力强,延伸性和弹性好,一般用于制作饺子和面条等,越来越受市场欢迎。
“明年,我们的首要目标是将这5000亩地种好。下一步,我们打算拿出400亩地专门种植有机小麦,并做成面粉和面条,自己做品牌和销售。”王伟说。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李兆兴 通讯员 王忠友 张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