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迹不甚工整、间或有涂改之处,甚至还有错别字……然而,就是这样一封略显潦草的感谢信,却饱含一位古稀老人对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心脏康复中心刘伟静主任团队的深情。
罹患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与高血压(高危)的鲁老先生因胸闷症状突然加重,于今年年初来上海十院就诊。刘伟静为其做了系统检查,结果“很不乐观”,多项指标“飘红”。
虽无迫在眉睫的急性心梗,但老人自觉症状严重,以致内心惴惴不安,心理状况受到躯体不适的显著影响,焦虑筛查量表评分处于“警戒区间”。
如何“双心”(心脏+心理)同治,
帮助老人改善症状、
平复情绪、提升生活质量?
刘伟静带领团队展开了综合干预。
记者从院方了解到,鲁老先生有多年高血压病史,虽一直服药却疏于随访,血压最高达到180/110毫米汞柱。此外,他还有吸烟的不良嗜好且烟瘾颇大,一天要抽将近一包。多年受高血压与吸烟“荼毒”,他从两年前开始反复胸闷,甚至在静息状态时也闷;与此同时,他还时不时感到心尖部隐痛,活动后有心前区疼痛,休息后可缓解。
由于整体情况尚可,鲁老先生并没有太在意,直到今年3月中旬胸闷症状突然加重,担心心梗的他来十院心内科就诊。刘伟静为其做了紧急排查,初步排除急性心梗,警报暂时解除,但仍不可大意,为全面评估病情,后续又实施了冠脉CTA、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心肺运动试验等检查,提示存在冠脉某些区段中重度狭窄、病理性早搏、外周血管阻力增大等问题。短期内虽不致命却显著影响生活质量,若听之任之,症状与体征必然每况愈下。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看到暴露出的各种异常,鲁老先生的心理和情绪出现显著波动,焦虑筛查量表GAD-7评分为9分,提示“可能轻度焦虑症”。就如感谢信中所写,彼时他已经将自己定义为“重度患者”。
为解决患者心脏与心理两方面的问题,刘伟静带领团队制订了周密的心脏康复治疗方案,核心便是体外反搏治疗。同时,为鲁老先生详细讲解反搏治疗的原理、过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使他树立起康复的信心,同意接受相关治疗。在7周时间内,他接受了完整疗程的35次体外反搏治疗(每周5次、每次45分钟)。与此同时,医护团队还悉心关照用药,将血脂、血压、血糖三大指标控制在合理区间,并从饮食、营养、运动、心理、睡眠、体重管理等多个维度入手,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从今年年初来院初诊到今年下半年基本完成全套心脏康复干预,鲁老先生的病情大为改观,各项指标均明显向好,与年初相比判若两人。如此显著的干预效果不仅见证了医学科技的力量,也与医疗团队细致入微的人文关爱密不可分。“特别感谢刘伟静主任和心脏康复中心医护人员,他们是张艳、孙雨静、孙逸凡、朱钊欣、范怡清。他们说话和气、平易近人,善于和病人沟通,治疗耐心认真,让我放平心态,配合治疗得到良好效果”——团队每一个成员的姓名都印刻在他心里。
刘伟静表示,面对冠心病、急性心梗等恶疾,科技进步已使大家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助。疗效确切、一天仅需服用一次的降压药可以有效控制血压;“他汀革命”将血胆固醇管得服服帖帖;从多个靶点出击的各种降糖药更是将血糖限定在合理区间……即便不幸发生了急性心梗,抢救绿色通道+微创支架置入,也给很多患者带来了新生。
但一些患者尽管通过争分夺秒的抢救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但却留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后遗症,心功能的减退使得日常生活受限,不仅体力活动强度不宜大,连情绪也要加以控制。不仅如此,当前心梗的复发几率依然居高不下,心功能呈进行性减退的患者更不在少数。
为实现“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由知名心血管病专家、葛均波院士倡导建立的“现代心脏康复中心”于八年前落户上海十院,为沪北、申城、华东乃至全国的心脏病患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医学干预模式。
据介绍,心脏康复中心在精准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体外反搏辅助心脏做功以改善重要脏器缺血缺氧、体外震波辅助循环治疗以促进心肌侧支血管再生,再结合健康宣教、全程健康管理、医学人文关爱,最终帮助患者收获最佳预后。
记者:罗欣悦
编辑:徐悦琳
资料: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