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听说外国各种物种入侵中国,泛滥成灾,那么中国物种就不能“争气点”,去外国也祸害一下吗?

还真有。

一种在中国非常常见的昆虫,中华大刀螳,在上个世纪偶然到了美国后,从此在那儿传宗接代繁衍生息,最终成为当地人又爱又恨的入侵物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世纪末,美国正经历内战后的重建热潮,园艺景观成为许多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批来自亚洲和欧洲的植物被运往美国园林中装点环境,而伴随着这些植物,中华大刀螳螂也悄然登陆美洲。

1896年,美国费城的一名园丁首次发现中华大刀螳的卵鞘。这些卵鞘外形独特,直径约两厘米,比本土螳螂的卵鞘大得多。一开始,这些卵鞘引起了当地科学家们的关注,他们认为中华大刀螳或许可以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手段,帮助捕食园林害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想到,这却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在科学家们的积极推荐下,美国又花钱引进了一批中华大刀螳螂,当地居民看到这种螳螂的卵鞘后还会主动收集回家,放在花园里希望它们长大后能抓害虫。

于是短短几年间,中华大刀螳迅速扩散,逐渐取代了本土的卡罗莱纳螳螂,成为美国东北部最常见的螳螂物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大刀螳螂的成年个体的体长通常在 9到11厘米 之间,远超许多美国本土螳螂品种,它们拥有一对强壮的前足,足部布满锐利的棘刺,宛如两把锋利的“刀刃”。这种前足是它们捕猎时的主要武器,能迅速夹住猎物并让其无从逃脱。它们身躯修长,线条流畅,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杀手气质”,这也让它们在昆虫爱好者眼中显得格外迷人。

如此强壮而又灵活的体型,使中华大刀螳螂成为自然界中不可忽视的顶级猎手。作为一种广食性的捕食者,它们不仅捕杀植物害虫,也对本土昆虫、传粉者、甚至小型爬行动物下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古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显然鸟类应该是它们的天敌。然而入侵美国的中华大刀螳螂打破了这种规律。在中华大刀螳螂的美式菜单中,蜂鸟是上面的常客。

蜂鸟是美洲特有的小型鸟类,体型娇小、色彩绚丽,经常在花丛中穿梭,为花朵传播花粉。美国人对蜂鸟宠爱有加,许多家庭甚至在院子里挂上蜂鸟喂食器,提供糖水吸引它们驻足。然而,这些喂食器不仅吸引了蜂鸟,也成了中华大刀螳螂的“狩猎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大刀螳螂擅长伏击猎物,它们会静静地倒挂在蜂鸟喂食器附近,等待毫无防备的蜂鸟靠近。蜂鸟翅膀扑动的嗡嗡声成为螳螂发动袭击的信号。瞬间,中华大刀螳用其强大的前足牢牢抓住蜂鸟,挥出锐利的“双刀”,精准地攻击猎物。

在捕食蜂鸟的过程中,中华大刀螳会从蜂鸟的眼睛下口,逐步啃食其头部。这种场景令人不寒而栗,但对于这些体型仅3-6克的小鸟来说,从中华大刀螳螂的爪下逃生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相关研究中,蜂鸟的逃生率仅有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大刀螳螂的入侵对美国生态系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作为花园里的顶级捕食者,它们无节制地捕杀各种本地物种,已对生态链造成破坏。然而,美国人对它又爱又恨,也拿它没有丝毫办法,中国“刀螂”已在美国定居,成为了难以治理的入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