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在清晨醒来,还未完全睁开眼睛,就已经听到了窗外传来的叽叽喳喳的鸟叫声?这些声音听起来熟悉又亲切,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些在城市和乡村随处可见的小鸟,其实大多数都不是我们本土的麻雀,而是从国外“移民”过来的西伯利亚树麻雀。那么,我们的本土麻雀去了哪里呢?
树麻雀的兴起
这些被称为西伯利亚树麻雀的小家伙,并不是像人类那样乘坐飞机来到中国的,而是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中苏友好交流的“顺风车”被引进的。当时,苏联为了帮助中国改善生态环境,特意送来了这些小鸟。它们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一路迁徙,最终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安家落户。
初来乍到的树麻雀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适应,它们虽然比本土麻雀小一些,羽毛颜色也较淡,但它们的胆子却非常大,警惕性极高。它们的眼睛总是滴溜溜地转,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迅速扑棱着翅膀飞走,动作比本土麻雀更加敏捷。
这些小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本土麻雀喜欢在树上筑巢,而树麻雀则不挑地方,无论是屋檐下、墙洞里,还是空调外机上,都能成为它们的安家之所。它们也不挑食,无论是虫子、谷物,还是食物残渣,都能成为它们的食物。这种强大的适应能力,使得树麻雀在竞争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地方的树木被高楼大厦取代,本土麻雀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但树麻雀却能轻松应对这种变化。它们迅速在中国的城乡扎下了根,从北方的黑龙江到南方的广东,从东部沿海到西部高原,几乎到处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的叫声,也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了大家熟悉的一部分。
本土麻雀的衰落
然而,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原本是有自己品种的麻雀的。那么,为什么还要从国外引进呢?这背后的原因,还得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说起。那时,全国上下都充满了建设祖国的热情,本土麻雀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它们的羽毛颜色更深,身上还有明显的黑色纵纹,看起来圆滚滚的,十分可爱。
那时的麻雀与人们的关系非常亲近,每天清晨,它们的叫声就像天然的闹钟,提醒人们新的一天开始了。老人们回忆起那段时光,总是说那时的麻雀多得数不清,孩子们也喜欢追着麻雀玩耍。麻雀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吃害虫,也吃谷物,是大自然食物链中的一环。
但好景不长,1958年,“除四害”运动开始了,麻雀被列为“四害”之一,从“好邻居”变成了“全民公敌”。人们认为麻雀数量太多,而且吃粮食,会影响农业生产。这种简单的判断,没有考虑到生态平衡的复杂性。就连著名的作家郭沫若和鲁迅的弟弟,也写文章批评麻雀,认为它们是有害的,繁殖能力强而且懒惰。
那场运动的规模之大,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全国上下男女老少齐上阵,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还在地里插稻草人,用尽各种方法不让麻雀落地休息,这样就让麻雀一直在天上飞,时间长了就会累死掉到地上。这场运动对麻雀种群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全国累计消灭了大约十几亿只麻雀。
一些地方的麻雀甚至一度灭绝,田野里变得安静了许多。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并没有一开始宣传得那么坏,它们虽然吃粮食,但也吃大量的害虫,对农业生产也有益处。没有了麻雀,一些害虫开始泛滥,反而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更大的损害。这才让人们意识到,简单的“除四害”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破坏了生态平衡。
两种麻雀的共存
树麻雀的大举入住,并没有完全赶走本土麻雀,但也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它们的生存空间。现在,大家能看到的几乎都是树麻雀的后代,而本土麻雀则生活在一些树林里,坚守着它们的祖传领地。经过专家的研究,这两种麻雀居然还能“通婚”,也就是说,它们可以互相交配,然后生出下一代的小鸟。
这些“混血麻雀”继承了父母双方的基因,羽色介于家麻雀和树麻雀之间,既有家麻雀的敦实稳重,又有树麻雀的灵活机警。这种基因融合,使得新的麻雀种群在适应性上有了更大的优势。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取食也更加多样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虽然存在很多的优点,但相应的,本土麻雀的基因也被“混合”了,想要找到纯种的本土麻雀,变得越来越难。
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观察动物习性的方式越来越多,不再需要通过简单的判断就对一种生物进行捕捉。虽然当时差点造成麻雀灭绝,但好在通过及时的引进,解决了这一问题。
文章信源:科学辟谣2021年2月1日---麻雀的家 究竟在哪里?上观新闻 2021年10月8日--- 现在最常见的麻雀已经不是本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