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国倩
通讯员 程茜茜
实习生 刘星雨
12月17日,武汉市育才第二小学立德分校的大课间又迎来了一场“武林盛会”。全校学生如潮水般涌向操场,伴随着动感的武术音乐,他们化身“小武林高手”,在老师的带领下,勾拳踢腿、左劈右摆,自编的武术操一招一式都透露出不凡的风采。操场瞬间变成了活力四射的小“江湖”。
自编教材,将武术作为课程引进课堂
“苦心人,天不负”……每当上午10点的铃声一响,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奔向这场特殊的“武林盛会”。极目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套武术操不仅融合了中华武术的精髓,还巧妙地嵌入了《千字文》。随着老师的口令,孩子们迅速列队站定,一拳一腿间,动作铿锵有力。
“我们不仅希望学生强身健体,更要通过武术培养他们的自律和毅力。”校长吴雅玲介绍,这套武术操不仅包含基本动作,还特别融入了像《千字文》等中华传统文化,通过节奏感十足的配乐,让孩子们在拳脚间感悟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武术背后的精神力量。
每当音乐响起,孩子们的笑声和喊声此起彼伏。家长们也纷纷点赞:“这种集体武术操不只是简单的动作展示,孩子们的精气神变化很大。”
中华武术作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将武术传承下去?育才二小立德分校的答案是:将中华武术作为一门课程引进课堂。
“作为全国武术进校园的试点学校,我们确保每周上一节武术课、每天都有‘武术’大课间。除了自编武术操之外,学校体育教研组还自编了校本武术教材,将武术课程全面融入学校体育教学体系,形成了覆盖全校的一套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吴雅玲校长说,该校有5名体育教师大学本科学历,其中有2位武术专业毕业的大学本科生,专门负责学校武术队训练工作。
学校体育学科负责人程芳介绍,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学校全面推广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蕴的自编武术操,并利用课后服务时段,按年龄层次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学中,也会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如竞赛、游戏等等,使学生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武术的基本技术,了解关于武术的规则及相关知识。“我们还计划每学期组织年级竞赛,做到班班都有自己的武术队。”
开设武堂,孩子们在一招一式间成长
每周四下午,育才第二小学立德分校的“和武堂”便敲锣打鼓,热火朝天。那是武术小队员们正和着音乐,跟着老师,勾拳踢腿,左劈右摆,前躬后曲,腾空落地,一招一式,像模像样,个个朝气蓬勃,英姿飒爽。
“这个动作叫‘云手’,动作要柔中带刚……”武术课堂上,丁老师在给学生们教授湖北特色拳种“武当拳”。他一边演示,一边为学生们纠正动作。学生们学得格外认真,偶尔还会对着老师提问:“老师,武当山在哪里啊?这招是不是电影里那些武侠高手用过的?”
“武当拳是湖北地方拳种,以内外兼修、刚柔并济著称,与中华传统文化哲学一脉相承。我们选择这一拳种也是希望让同学们了解家乡的文化瑰宝,并通过拳法的学习提高协调性和心肺耐力,引导孩子们在一招一式间‘习武悟道’。”丁老师说。
“我觉得练武术让我更有力量,也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在学校武术社团,我还交到了许多好朋友。”三(3)班的姜博超同学从幼儿园读大班时就开始学武术,是大家公认的“武林高手”。他说,学习武术不仅提高了他的身体素质,更让他学会了静心面对困难和挑战。平时学习累了,他会练上一段太极拳放松心情,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更加专注。
“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磨炼意志。我要继续练下去,将来还要参加武术比赛!”江天悦同学说,因为妈妈说他做事拖拉,就让他加入学校的武术班磨炼一下。刚开始习武时,他有些吃不消,教练要求很严格,比如:踢腿的时候,都要求把脚绷着踢,踢得越高越好。在教练的指导下,他的身体变灵活了,长高了好多,力气也变大了,每天做什么事都很有干劲。
特聘武术教练丁宇熙介绍,根据武术的技术特点,学习过程既可以是有一定强度的无氧训练,也可以是持续性的有氧运动,同时对学生的耐受力、爆发力、柔韧性、协调性都有较高的要求。其呈现形式既可以单人独练,也可以双人对垒,还可以集体展示。既是竞技,又是合作的关系,是武术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有优势。
据了解,近年来,该校在武术教育领域屡获殊荣,先后被评为“全国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武汉市江岸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武汉市武术传统特色学校”,并在2023年、2024年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线上交流展演活动中,先后获得由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三等奖和一等奖。
“我们希望通过比赛激励孩子们在传承中华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让他们在武术中感受到自信与力量。”该校校长吴雅玲表示,近年来,武术课程走进课堂,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让武德精神融入其中,对孩子的礼仪修养、个性品质、道德精神的培育十分有益。在未来,学校计划将中华武术课程全面覆盖一至六年级,各班每周安排一节课,让更多学生体验到武术的独特魅力,进一步促进体育与德育相渗,实现健与美、体与德的融合。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