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第23期《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在“卷首评论”中刊发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署名文章。

在这篇题为“‘引水灌田’真正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的文章中,唐洪武从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创新要素配置机制等维度出发,深入阐述高校如何以有组织科研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和服务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局。

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官微转发了这一文章,全文如下: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指明了前进方向。高校作为承载教育、科技及人才要素为一体的国家科技创新主体之一,要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更高站位深刻理解科技成果转化的重大意义,从组织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和要素配置机制等维度发挥科技创新机制的带动作用,以有组织科研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为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蓄势储能。高校应聚焦国家战略和世界科技前沿,把重大任务作为科教融汇的“发动机”,推动组建科研大团队,统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持续产出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打造科技创新转化的“蓄水池”。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只有加强基础研究,把源头和底层问题搞清楚,才能更好适应科技发展新趋势,促进交叉融合创新成果的产生。在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牵引下,组织若干学科来重点实施有组织的科研,在明确的任务方向中进行产学研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技术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促进科研创新成果及时转化运用,“引水灌田”真正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高校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加快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强劲动能。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机制保障和政策引导对充分释放科技成果转化新动能具有很强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随着国家的重视与投入,我国高校已经建立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体制机制,但在科研评价、人才评价、资源配置与管理方面仍需持续开展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要坚持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研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着力强化成果高质量供给与转化应用。要加快建立与有组织科研模式相适应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成效应用在各评价指标中的权重,将转化收益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者,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要建立耐心和包容的创新文化,对科技成果转化给予长期支持,鼓励创新和试错,包容失败。进一步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的国有资产管理障碍和藩篱,要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加速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以开放许可、先试用后付费等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高校要完善创新要素配置机制,为着力建构创新资源充分涌动的创新生态集聚发展势能。高校要更好地汇聚创新资源要素,构建起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互通互用的创新生态格局,实现创新主体的密切协作、创新资源的加速聚集、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和创新生态的持续优化。高校应加快形成需求导向型科技创新模式,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产业科技需求,着力强调“大需求+大平台+大团队+多学科”的有组织科研,通过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或者政府“选题”、校企联合“答题”等协同创新模式,在实践中研究问题并形成技术突破。积极搭建“政产研学金”创新转化平台,推进以大学技术转移转化和产业界的有效结合,完善转化平台概念验证、中试验证、熟化孵化等功能,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至“最后一公里”。高校要加强与政府、产业、金融机构等在资源配置上的协作,联合政府、龙头企业或者金融机构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释放创新人才的带动作用,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协同发展中激励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打造产教融合平台。

高校要心怀“国之大者”,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有组织科研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和服务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局,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信息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微信编辑:鲍恩

初审:鲍恩

二审:卢庆雷

终审:邹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