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曾经作为私立医疗机构中发展最快的科室之一,如今却因为多种因素而陷入困境。据最新的报道显示,近日又有两家妇产医院因经营不善而被迫停业或注销。
12月10日,潍坊某妇产医院有限公司发布了一则破产重整停业公告。
公告中称,该医院由于受三年年疫情影响、后疫情时代整个社会经济下滑大环境影响,以及全国生育率下降影响,运营困难,出现了严重的资不抵债情况,难以为继。经公司研究决定:医院破产重整停业。
据了解,该医院是一家二级连锁高品质妇产医院,建筑面积11000余平方米,主要开展产科、妇科、计划生育科、医疗级母婴照护、产后康复等诊疗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困境并非个例。近年来,多家妇产医院遭遇关停。
妇产医院接连遇困,“关停潮”来袭
据《漠阳纪实》此前报道,阳江某妇产医院也已正式宣布停业。该医院定位为国际标准的现代化妇女儿童专科医院,主要提供妇婴保健及女性医疗服务。然而,受疫情冲击、经济下滑和生育率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该院最终资不抵债,被迫关停。
与此同时,据“綦江在线”网友爆料,綦江某妇产医院也已被依法注销,不得再以被注销的医疗机构名义开展诊疗活动。其门口张贴的当地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注销某妇产医院的通告》对此予以证实。
据《湖南日报》报道,长沙某妇产医院今年10月因资金链断裂宣布停业。该医院定位为高端私立妇产医院。停业申请书中提到,“集团金融连带担保等原因导致医院资金链断裂,从而引发工资和贷款拖欠”,最终不得不停业。
今年8月,芜湖某妇产医院宣布破产。经法院查明,医院现有到期债务 411 余万元,但其可供处置的资产价值不足 40 万元,职工债权都不足以全额清偿,资产明显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符合法定破产条件。
回顾去年5月,某民营妇产医院“暴雷”的消息一度引发业内轰动,这家趁着“二胎”政策之东风迅速发展并上市的医疗集团在巅峰期在全国曾有17家医院,却在2021年黯然退市,并伴随着多家医院倒闭。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全国妇产专科医院数量两次下降,到2021年已经跌破800家。在这波关停潮中,小到乡镇卫生院,大到三甲公立医院,无论公立还是民营,规模大小的医疗机构都未能幸免。
生育率下滑,影响产科发展
自2017年以来,中国的出生人口数量持续下滑,至2023年已降至902万人,创下了近年来的新低,而这一数据在2016年曾高达1786万人。
官媒《瞭望》曾在今年4月刊文《问诊产科关停》中表示,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关停产科服务的多为县乡医疗机构和一些专科医院等。
多位受访的江西省三甲医院产科专家表示,平时去县里交流发现,县里乡镇卫生院产科服务基本萎缩乃至关停,很多县中医院的妇产科也不开展了,县里的助产服务基本集中在县人民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部分医院关停产科服务,既有分娩量持续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保障母婴安全、促进产科服务资源优化整合等多个因素的综合考量。
产科路在何方?
“探索在产科的基础上,进行妇儿全生命周期医疗服务的延伸”,这是我国知名妇产科专家段涛教授很多年前就反复呼吁的妇产业务转型建议。
段涛教授认为,在出生率下降的当下,产科不可避免要迎来转型,而转型方向则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是从单一的产科业务转型到妇产儿全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
其次是从妇产科医生到女性全科医生的转型;
此外,妇产科也要逐渐实现从解决女性单纯的医疗需求,到助力女性健康、美丽、自信的转型。
《瞭望》一文中,受访卫健部门和产科专家表示,助产服务是基本医疗服务,关系母婴安全健康,事关千家万户幸福。产科关停应充分考虑人口分布、交通条件等因素,加强产科规划布局、提升产科服务质量、储备产科人才队伍,确保产科服务供给安全可及,切实兜牢保障母婴安全的底线,促进产科事业高质量发展。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副主任余腊梅等表示,建立产科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母婴安全健康,一些医院产科关停引发热议,主要是大家关心未来去哪家医院生孩子、找哪位大夫生孩子、怎么生得安全等核心问题,这也是产科医生的核心关切。“我们医院分娩量已连续8年稳定在2万人以上,大家愿意来大医院生,其实也是为了保证母婴安全。”
记者采访发现,在一些县乡医疗机构、专科医院关停产科服务的同时,部分区域性龙头妇幼保健院的分娩量正在持续增长。
赣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副主任黄仁英表示,这两年医院分娩量不断增长,去年医院分娩量近7000人,这既得益于医院启用新院区,也源自医院产科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包括推出线上线下孕妇学校、开设免费助产士门诊、设置更多单间病房、家化病房等。“分娩量的波动我们无法干预,但是服务能力的提升却是能做到的。”
专家表示,好的产科医生培养至少需要十年,产科关停容易、重开难,人才流失容易、培养难。如果将来孕产妇增多,很难临时抽调人手来做产科医生,但生孩子等不得,做好人才梯队的培养和储备也很有必要。
他们建议通过完善产科综合考核、加大医院内部绩效倾斜等方式,切实提高产科医护人员待遇水平,稳定产科医护人员队伍,有效破解产科发展困境。
来源:开放科学(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网络,版权或知识产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医务之声”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本平台选用仅用于科普,不作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