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辑|t

引言

上海,1949年5月,解放军的进攻如火如荼。大家对这场战斗的印象大多是这样的:解放军从长江一线突进,南京、杭州接连失守,最后的“堡垒”上海守军无力再抵抗。按理说,这些守军不过是残兵败将,战斗力早已大不如前,解放军一通猛攻,应该很快就能解决战斗。

然而,事实却出乎意料。在上海战役中,解放军在月浦和高桥的进攻遭遇了异常顽强的抵抗。特别是52军和54军这些部队,竟然在这场“关乎生死”的战斗中展现出了强悍的战斗力,让三野的进攻进展缓慢,损失也比预想的要大得多。

面对这样一支被认为是“散兵游勇”的部队,解放军为何未能迅速攻占上海?这些守军真的像外界所说的那样“残兵败将”吗?答案并非如此简单。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看看上海的守军为何能给解放军制造这么大的麻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守军的组成与战斗力分析

要说解放军为何未能迅速攻下上海,我们得先了解上海守军的组成与其战斗力。上海的防线,表面上看似破碎,但实际上,中央军、东北军和川军等几支部队的配合,使得守军在战术上形成了“层层包围、逐步消耗”的战略,并非想象中的一盘散沙。

驻守上海的国民党部队,差不多有8个军、20个师,总兵力大约22万人。大伙可能会觉得,这么多部队,能打过解放军吗?

这些部队可以分成三类:强的、一般的和差的。先说说强的,咱们最得留意的就是52军和54军。这两支部队,历史上都不是“吃素”的。

52军参加过辽沈战役,虽然后来撤退到了上海,但凭借战斗经验和一万多名老兵,依然在月浦一带与解放军打得难分难解。即便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52军依然坚守了10天多的时间,直到5月23日,总攻命令下达,才勉强撤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假如你认为52军仅是“打酱油”的,错得离谱!再来说54军。54军这个部队,除了在塔山阻击战中有过出色表现,还在上海防线的高桥地区与解放军展开了恶战。

54军的军长阙汉骞可不是省油的灯,指挥得一手好阵地防守,尤其是在高桥一带,三野第九兵团、第十兵团的部队,竟然在这儿栽了大跟头。这两支部队的顽强抵抗,基本上可以视为整个上海防线的“主力”,也直接导致了解放军进攻的滞后。

而剩下的那些部队,52军和54军之外的,战斗力就显得稍微差一些了。比如,东北军的51军、川军的21军、以及苏北民团改编的第123军,这些部队虽然也参与了防守,但和52军、54军相比,战斗力相对较弱。

尽管如此,他们在一些关键战役中的阻击,也为上海防线的坚持提供了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放军攻打上海的困难

大家知道,解放上海的计划其实是分阶段实施的。三野29军从5月13日开始进攻上海吴淞地区的月浦。解放军原本预计可以快速突破月浦防线,但52军顽强的抵抗,却给了三野极大的麻烦。

52军在月浦的防守,不仅利用了地形,还巧妙地修建了防御工事,使得解放军无法迅速取得突破。即便解放军使用了重炮、坦克等现代武器,52军凭借地势、工事以及指挥官的顽强指挥,始终没有给解放军一个轻松的进攻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防守,为接下来的战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让解放军付出了比预想中更多的代价。而54军在高桥的战斗,状况则更加复杂。解放军的三野第九兵团、第十兵团,分别从不同方向进攻高桥,但依然未能迅速突破。高桥地理位置重要,是进攻上海的关键节点。

54军在这里不仅有经验丰富的指挥官,而且他们的防御工事也极为坚固。

更为重要的是,阙汉骞的指挥风格以顽固著称,他不轻易放弃每一寸防线,哪怕是面临解放军的强大压力。这两场战斗,月浦和高桥,充分展现了52军和54军顽强的战斗力。

对于解放军而言,这不是一场轻松的“收割战”,而是一场耗费心力、打得异常艰难的攻坚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月浦一战,52军表现出超强的战斗意志和防守能力。虽然解放军在装备上占有优势,拥有重炮、坦克和大量步兵,但52军凭借其在辽沈战役中的经验,充分发挥了阵地防御的优势。

52军的防守并非单纯的抵挡,而是进行了精心策划的拖延战术。他们巧妙利用上海的城市地形和河流,布置了层层防线,阻止了解放军的迅速推进。尤其是在解放军第29军与52军作战的10多天里,52军保持了极高的作战效率,给三野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这一战斗,充分证明了52军虽已是“败军之将”,但并未完全丧失战斗力。正因如此,解放军才没能在短时间内突破防线,而是被迫投入更多兵力与资源。此时,52军的战斗力不仅仅体现在火力上,更体现在他们的坚韧精神与决不放弃的作战意志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4军在高桥的防守

再说说54军,这支部队在高桥的防守也令人印象深刻。高桥是通往上海市区的关键节点,若能控制这一地区,就能有效遏制解放军的进攻。而54军在这里的防守,可谓是顽固至极。首先,54军在战术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高桥地形复杂,解放军无法轻易展开机动性进攻。

其次,54军的士兵经过多次战斗,作战经验丰富,士气高涨,尤其是阙汉骞的指挥风格,以坚韧和顽强著称,他的一贯策略就是“顶住敌人,拖住敌人”,直到援军到达。这场战斗不仅仅是一场血肉之躯的较量,更是意志与毅力的比拼。

面对解放军的强大压力,54军坚守高桥的时间比预期要长。三野第九兵团和第十兵团的部队,遭遇了来自54军的猛烈抵抗,这也让解放军的进攻计划出现了较大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经过数周的激战,解放军最终攻占了上海。然而,这场战斗的胜利并非一蹴而就。52军和54军的顽强抵抗,使得解放军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也使得战斗持续了比预期更长的时间。这不仅改变了解放军的战术部署,也影响了三野的进攻节奏。

战后,解放军对上海守军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原本被认为是“残兵”的这些部队,在战斗中展现出的顽强抵抗,给解放军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参考资料:

抗战期间青年军的组建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6年0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