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是失败的,而且是惨败!”这句话出自一名英国校长的口中,他认为中国式教育扼杀了孩子们的原本的思想,成为了一个没有灵魂的“学习机器”。
虽然这句话说得很绝对,但不乏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作业、刷题、补课……现在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拼命地给孩子疯狂补习,孩子如果学不进去,就会被冠以“不听话”之名,遭受父母的辱骂与殴打。
这样“卷生卷死”的中国式教育,真的能培养出一个完美无缺,还能赢在起跑线的人吗?
家长眼中的“唯一出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的观念。
古代社会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读书是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考取功名可以获得官职、财富和社会地位。
而这种观念经过历史的沉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家长,他们认为孩子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像古代的文人墨客一样出人头地,你要是不学习,只有当一辈子农民的命。
在我们的社会中,许多家长自身也的确是在这种传统观念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他们的成长经历中,目睹了无数身边的同学、亲戚,凭借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在高考中脱颖而出,考上了理想的好大学,毕业后,又凭借着优异的学历背景,成功获得了令人羡慕的好工作,从而过上了舒适、安稳的生活。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身边的真实案例,许多家长便更加坚定不移地坚信,学习对于孩子而言,是最为可靠、最好的“唯一出路”,所以为了出人头地,一定要“赢在起跑线”。
当这样的看法越来越多时,这就成为了一种主流的观点。
你抢先不读书,别人就会把你反超;你抢先不读书,别人过上好日子的时候你就只能看着;你抢先不读书,别人……总而言之,不“抢跑”未来就没有好结果,而这就是“中国式教育”。
不仅在学习领域被强调要力争第一,就连艺术方面也被要求实现全面发展,这种现象在中国式教育中也尤为突出。
孩子在学校中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学业压力,然而放学后,他们本就不多的空闲时间,却被形形色色的兴趣班所充斥。
这些兴趣班,很多并非是基于孩子自身的兴趣和意愿,而是家长们盲目跟风、互相攀比的结果。
有的孩子明明对绘画毫无兴趣,却被家长强制送去绘画班;有的孩子对音乐毫无天赋和热情,却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乐器练习上,他们在本应放松和自由玩耍的时光里,身心俱疲,备受折磨。
据中国报告大厅消息,我国每年参与课外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 1 亿人次,课外培训包含了兴趣班培训等多种类型 ,而这其中就有大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强迫去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根深蒂固,但在现代社会,这种观念似乎有些变了味,家长们过度追求孩子在各方面的出色表现,却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和感受。
可这样的中国式教育,真的是在为孩子好吗?
中式教育的结果
或许在短期内,这些教育能让孩子在一些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压抑孩子的天性,导致他们对任何事物失去热情,甚至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而这也正是开头英国校长的观点。
在波士顿大师的音乐课上,一位10岁的中国小女孩小提琴拉得非常出色,但在她的脸上却看不见任何的笑容。
教授见状询问,你怎么不笑呢,这时小女孩才尴尬的笑了笑。
见此情景,教授立马走到女孩的母亲旁边,询问这位小女孩漂不漂亮,她拉的琴好不好,现在的她让你觉得满不满意?
对于教授的这些问题,小女孩的母亲逐一予以了否定。
可以肯定的是,小提琴并不是女孩的兴趣,而是父母的兴趣,父母为了让女儿“抢跑”,将自身的兴趣强加于孩子,但他们却依然难以感到不满意。
学习也同样如此,剥夺了孩子闲暇的同时,还不满足于孩子当下优秀的表现,中国父母给子女强加了沉重的精神债务,这真的是在为什么好?
这仅仅是于中式教育之中,较为正常的情形,然而接下来的情况,直至今日恐怕仍会再度上演。
据教育部 2024 年 3 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 2.91 亿人,但我国9500 万抑郁症患者中 , 18 岁以下的学生患者就占据 30%。
这并非是今年特有的状况,《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则表明,2020 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 24.6%,其中轻度抑郁为 17.2%,重度抑郁为 7.4%。
这些孩子还没真正出入社会,甚至连人生的五分之一历程都未曾走完,就已经患上了终身难以摆脱的疾病,在父母的不断强压下,有的最终选择了自杀。
2022 年,一位女儿因父母皆为博士,长期承受着他们施加的压力,最终选择了轻生来结束生命,而在写给父母的遗书中,竟然通篇都是用英文书写的。
2024年1月28日,一位 12 岁女孩因学习成绩被爸爸责骂,气冲冲背着书包出门后,跑到 32 层并从顶楼一跃而下,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5月2日,河南郑州,14岁女孩因父母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太高,选择了跳楼,所幸被业主及时发现救下,才阻止了悲剧的发生。
除了抑郁症外,中国 6-16 岁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总患病率为 17.5%,同样高于成人各类精神疾病 16.6% 的终生患病率。
不得不承认,中国打压式教育确实催生出一部分优秀的人才,但也让更多人走向了极端的道路。
对此人民日报曾痛批中国式教育,表示这种教育理念不仅不能激发其上进心,甚至还会埋下诸多“恶果”!
可正确的教育理念究竟是什么呢?
正确的教育理念到底是什么?
“中国传统教育实在是太强大了,我们教育所有人要勤奋、要拼搏、要努力,在各个方面都要学会‘抢跑’,但光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往哪个方向去。”
这是全国人大带代表兼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在采访中,对现在中国打压式教育的看法。
有相关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共有 1179 万名大学生毕业,其中不乏一些211、985的大学生,但最终只有约 55% 的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
最根本的原因,不是他们学习能力差,而是已经逐渐缺少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天赋和学习节奏,有的孩子擅长逻辑思维,对数学、科学等科目有浓厚的兴趣;而有的孩子则更具艺术天赋,在绘画、音乐等领域表现出色。
家长和老师应该尊重这种差异,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孩子,让他们一个劲的“抢跑”。
同样,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孩子的学习方式也各不相同,有些孩子是视觉型学习者,通过看图表、阅读等方式能更好地吸收知识;有些是听觉型学习者,听讲和讨论对他们的学习更有效。
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再根据孩子的学习风格来设计学习路径。
在知识学习方面,我们也不能只注重书本知识,还要培养孩子的实践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科学课程中,除了学习理论知识,还应该安排实验课程,让孩子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如果孩子喜欢游戏,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游戏,如学习外语的单词游戏、数学的数字解谜游戏等,让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至于那些3-6岁的孩子,就更没必要“抢跑”了,因为此时的儿童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导,尚且不具备理解抽象文字符号的能力,如果提前学习他们年龄段以外的知识,不但会剥夺孩子的童年欢乐,更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教育部也在着手治理幼儿园、小学超前超纲教学的不规范办学行为,坚决防范和矫正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力保学前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能够切实落地。
同时,也期望未来家长可以不再给孩子增添焦虑,避免让他们沦为中式打压教育的受害者!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