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34岁的林女士(化名)因“腹泻”服用大量中药汤剂后,出现了全身皮肤及眼睛发黄的症状。家人发现后非常惊慌,立即带她前往当地医院诊治。
01⬇
寻找致病因,从肝损伤到急性肝衰竭
初步检查显示,林女士的总胆红素水平高达181.57umol/L(正常人参考范围为1.7~17.1umol/L),医生诊断其“急性肝衰竭”。尽管给予了保肝、输注血浆等治疗,但林女士的情况仍然较为棘手,因此建议转院。
林女士随后被紧急转至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消化内一科,收治入院,在排查了一系列可能的原因,包括相关肝病、胆道疾病、病毒感染等均未见异常后,消化内一科的黄蕊主任医师综合分析了林女士的情况。
黄蕊
主任
林女士因“腹泻”,口服大量“中药汤剂”引起了药物性肝损伤,进而发展至急性肝衰竭。
即使接受了保肝、利胆、降酶等治疗,由于腹泻导致她的胃肠道黏膜屏障已受损,使得口服大量“中药汤剂”后的毒素迅速被吸收,林女士的病情发展特别快。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中成药等按处方药或非处方药管理的药品,以及中药材、天然药物、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产品,或其代谢产物乃至其辅料、污染物、杂质等所导致的肝损伤。
02⬇
病情变化迅疾,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
复查时,总胆红素逐渐升高至289.3umol/L(高于正常值约17倍)。同时,林女士还出现了精神行为失常,包括拒绝治疗、性别认知混乱、不认识家属等情况,医生考虑其出现“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是一种由肝脏功能严重受损导致的神经精神综合症,特别是在急性肝衰竭患者中,肝性脑病可以快速恶化,从轻微的精神状态改变发展到昏迷,进而威胁生命。
重症医学科的耿晓英主任和肾内科吴雅岚主任进行了会诊,因林女士精神状态不稳定,无法正常配合治疗,选择将林女士转入ICU,在镇静状态下进行两次人工肝(胆红素吸附+血浆置换)治疗后,林女士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身体逐渐好转。
(林女士从住院开始到治疗后的总胆红素数值变化)
03⬇
药物中毒不少见,要警惕!
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肝脏是人体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也是药物损伤的主要靶器官,目前已知有超过1100种药物具有潜在肝毒性。
今年3月10日,郑州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报道:几乎每个月都要染发的60岁男子发生了中毒,造成肝衰竭。50岁李女士也是平均一个月染两次发,确诊为药物性肝炎。
还有因感冒,自觉感冒药退热效果不佳,多买了几种,几倍剂量吃,结果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中毒的。
药物种类繁多,作为普通人,一旦用药后出现以下情况,就需要注意:
乏力、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肝区不适、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尿黄等症状,甚至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通常这些药物性肝损伤的表现症状发生在用药后的1周到4周。
出现以上情况,
第一时间应当立即停药,
并前往医院及时就诊。
04⬇
如何预防药物性肝损伤!
1
避免盲目跟风使用中草药及相关制剂,避免服用成分不明的“三无”药物、保健品、偏方、秘方等。
2
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加药物剂量、疗程及种类。
3
对于长期服药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肝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4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避免饮酒,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需要注意:最新研究显示,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相关不良反应占比,化学药是中草药的21倍。
内容源自:点击链接,阅读原文【APSB推荐】首个中国大陆药物性肝损伤相关不良反应调查报告出炉
近三年来,西安市人民医院消化内一科统计,该科室收治的近四分之一的肝损害患者病例与药物性肝损伤有关。
再次呼吁大家重视合理用药,
避免滥用药物。
用药出现不适,
立即停药,及时就医!
来源:西安市人民医院 西安市第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