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酥或许对很多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但是相信大家对蟾蜍,也就是“癞蛤蟆“却是非常的熟悉。提及蟾蜍,除了想吃“天鹅肉“的梦想外,或许大家的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那个在夜色中缓缓爬行,外表略显粗犷的生物。但是在古代,蟾蜍却被认为是月亮的象征,与阴阳五行观念密切相关。而蟾酥是源自蟾蜍的耳后腺和皮肤腺体的干燥分泌物,是可入药的毒物,著名的中成药“麝香保心丸”和“六神丸”的有效成分中都含有蟾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蟾酥的神秘面纱,了解其独特的药用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什么是蟾酥

蟾酥源自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耳后腺和皮肤腺体的干燥分泌物。蟾酥的采集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通常在夏、秋季节,人们会捕捉蟾蜍,洗净后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这些浆液经过炮制处理后便成为我们所说的蟾酥。蟾酥的外观呈黄棕色至红棕色,半透明,有光泽,质地细腻而具粘性,闻之略带腥气,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蟾酥的作用

蟾酥入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是中医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药中,蟾酥有“解毒消肿、止痛开窍”功效。自古以来,它便是治疗痈疽、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等病症的良药。现代医学研究更是发现蟾酥中的蟾蜍二烯酸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的作用,能够阻滞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对多种不同类型的肿瘤均有一定的药理活性。蟾蜍二烯羟酸内酯有洋地黄样作用,它具有增强心脏收缩力、促血管收缩和利钠素等功效。为癌症治疗、心血管疾病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蟾酥从毒物到药物的华丽转身,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物质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人类智慧在探索与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非凡创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蟾酥的毒性

蟾酥之所以被视为毒物,源于其化学成分复杂。主要有蟾毒内酯类、蟾毒色胺类、甾醇

类、多糖类及其他化合物。蟾蜍二烯酸内酯类化合物是蟾酥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强心作用即类洋地黄作用,小剂量时强心,大剂量时有明显的心脏毒性。正如自然界中许多鲜艳的花朵往往伴随着剧毒,蟾酥的毒性仿佛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警示,提醒我们尊重生命,敬畏自然。

蟾酥中毒很大程度上类似于洋地黄中毒,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腹痛腹泻、四肢麻木冰冷等。严重时,作用成分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损害心肌,抑制窦房结、房室结功能,心率减慢、节律不整、房室传导阻滞、异位节律或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最后心脏停搏,脑缺血而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日常生活中,常在乡村的水边田间可以看到蟾蜍的身影,因此常有市民因为捕食蟾蜍发生中毒的事件发生。事实上,长相不出众的蟾蜍不仅被收录在《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内,生产出的蟾酥也被录入《毒麻保护类中药材名单》,与砒霜、水银等药品同属毒麻保护类中药品种之一。相关法律人士指出,违规逮捕蟾蜍并刮取其蟾酥获利的行为,不仅破坏生态平衡,更涉嫌踩踏多条法律红线。

蟾酥,这一可入药的毒物,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以其独特的药性和复杂的性质,在中医药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我们在利用其药用价值的同时,也必须警惕其潜在的毒性,请大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合理地使用蟾酥。

作者: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管中药师 孔庆辉

审稿专家: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中药师 卢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