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书名:《科技创新的力量——颠覆性创新如何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未来产业研究组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1月

本 书 简 介

《科技创新的力量——颠覆性创新如何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未来产业研究组”撰写,中信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入选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本书洞悉颠覆性科技创新的全球发展动向及其催生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从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转型传统产业、制胜未来产业新赛道三个维度,深入解读国家科技战略和产业布局,系统梳理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新进展,全景展现全球科技竞争和中国产业发展新变局、新机遇、新赛道。以“数转、增智、扩绿”为导向加快转型的传统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似骏马疾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晨曦朝露、蓄势正发的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这些产业共同支撑着韧性强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涌现,引航高质量发展,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工业强国的重要力量。

作 者 简 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未来产业研究组”(以下简称“未来产业研究组”)成立于2016年,是由工业经济研究所一批长期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以探求未来产业发展范式为志业的学者组建的开放式研究团队。在当时,未来产业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是相当新鲜又陌生的概念,而如今,未来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产业,已成为大国深度布局、竞相投入、激烈竞争的焦点领域。中国无疑是全球未来产业竞争格局中最重要的参与方,未来产业被写入了各级政府的规划文本,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过去近十年间,未来产业研究组敏锐把握住了全球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的技术路线、发展脉络和时代特征,先后与中信出版社合作策划出版了《影响未来的新科技新产业》《中国新基建:未来布局与行动路线》两部反响颇佳的著作,相继推出了有关前沿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具有前瞻性、开创性的一批重量级研究成果,获得了2017年“中国好书奖”,不断收获铢积寸累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前 言

本书是未来产业研究组推出的第三部集体成果,也是与中信出版社的寇艺明女士第三次合作。寇女士在选题策划方面总能做到“靠前站位”,与团队的研究主旨十分契合,她专业的编辑工作对于提升出版质量、扩大成果影响力大有裨益。

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作者对于科技创新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核心要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坚定的挚信。同时,也清晰地观察到,十年的时间已经让未来产业群出现了明显分化。一方面,以 AI 为代表、与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密切相关的产业及其细分领域急剧扩张,日益成熟,其作为通用技术和主导产业的角色不断巩固强化;另一方面,还有一些被寄予厚望、涉及生命密码和宇宙奥秘的领域,短期内却难以实现革命性突破或展现出可预期的商业化前景。更令人深思的是那些一度备受各路资本热捧、吸引了政府和学界关注,却在短短三两年之间便吹破了的大小“泡泡”,其中既有昙花一现的明星创业团队和科技型企业,也有被反复炒作却仍停留在PPT演示中让人眼花缭乱的概念、赛道及商业模式。实际上,这种分化的局面以及由此造成的要素错配可以视为未来产业自身演进规律的必然结果,在创新性和引领性的特质之外,孕育并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颠覆性技术,其本身具有的破坏性有可能会放大“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交织叠加的变局下价值实现的难度和产业体系重构的风险,进一步凸显出面对诸多外部不确定性,坚持创新驱动、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更好地满足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变革的现实紧迫性。

发挥科技创新的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也要看到,受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收入差距、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产业体系表现出极大的多样性、包容性和复杂性,在相当长时期内,各种档次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在中国都能找到消费群体,都具有市场容量和发展空间,这决定了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必将是一个目标多元化、长期渐进的过程。

作者秉持“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原则,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发展路径,尝试揭示以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中国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构成及其来源,深入分析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科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进展,探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新一代能源产业、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的主导技术和发展范式,并对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数转、增智、扩绿”的典型案例及影响因素做出经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延续了未来产业研究组一贯的写作风格,努力在专业性与知识性、严谨性与趣味性之间寻求兼容和协同。

考虑到内容多、写作任务偏紧,在未来产业研究组初创团队和核心组员基础上,书稿撰写吸收了新作者加入,壮大了研究力量。各章的作者分别是:前言杨丹辉,第一章方晓霞、李晓华、杨丹辉,第二章孙天阳,第三章李童,第四章李晓华,第五章方晓霞,第六章黄娅娜,第七章邓洲,第八章胡雨朦,第九章吴海军,第十章渠慎宁,第十一章张艳芳,第十二章王钰雯,第十三章尚博闻,第十四章杨丹辉。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领导一直以来对未来产业研究组的支持以及对我们探索多样化科研组织形式的支持和鼓励。

特别感谢黄奇帆市长和刘世锦主任百忙之中指导书稿撰写,并为新书题写了推荐词。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决定性力量。这本书前瞻颠覆性技术创新动向,从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制胜未来产业新赛道、提质转型传统产业等维度,为读者全景展现了科技创新引领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机遇、新动能、新路径,值得一读。

——刘世锦,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正在开辟人类发展的新的“无尽疆域”。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这本书紧跟科技前沿,把握时代大势,为我们系统展望了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图景,值得深入研读。

——黄奇帆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

最后,作者想与读者们分享的是,面对未知世界,抉择不仅是机遇,更是一种能力。然而,普通人对潜移默化的改变往往钝于感知,身处沧桑巨变,又不具备逆风溯水、弄潮于时代洪流的先见和勇毅。企业亦是一样,纵是新赛道已然铺设,敢于不破不立的企业总是寥寥可数,多数企业似乎只要能够抓住产业变革的“尾巴”便可安身立命,而科学探索则是越迫近“无尽前沿”,创新和发现就会变得“既贵又难”。即便如此,我们也必须坚持与时代同行,义无反顾地从学习、模仿、摘取“低垂果实”的路径,切换到原始创新这条“阻且长”的道路,将科技创新牢牢地内生于充满活力、韧性强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之中,为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现代化国家贡献世界性、历史性的理论典范和实践样板。

执笔人:杨丹辉

2024年12月15日

目 录

前言 / 01

第一篇 颠覆性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第一章 颠覆性技术、场景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 003

第二篇 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二章 中国出海“新三样” / 035

第三章 商业航天 / 057

第四章 低空经济 / 079

第五章 生物制造 / 099

第三篇 提质转型传统产业

第六章 数转:产业数字化的中国实践 / 129

第七章 增智:迎接智能制造时代 / 148

第八章 扩绿:“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制造 / 171

第四篇 制胜未来产业新赛道

第九章 通用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 195

第十章 未来网络:自缘身在最高层 / 214

第十一章 量子信息: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 / 239

第十二章 再生医学:打造“人体 4S 店” / 262

第十三章 下一代能源技术:继往开来的能源革命

第五篇 未来展望

第十四章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 313

后记 / 323

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