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庄中心小学学生在教室里上课。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海东市把保障群众安危冷暖作为根本责任,落实“六有六到位”要求,设置集中安置点185个,搭建板房6496间、帐篷7286顶,5.5万名受灾群众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同时,发放救助补助资金2.95亿元,全力保障群众生产生活。
为高标准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海东市组建规划编制专班,多方借鉴经验,多轮征求专家学者、灾区群众意见建议,反复深入现场调研勘查,编制了海东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实施方案、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金田村草滩村赵木川村易地重建规划、民和县中川乡砂涌灾区综合治理规划,并分级分类实施。在240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中,有93个公共服务设施项目、8个交通项目、41个农田水利项目、20个市政基础设施项目、36个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项目。通过重建,项目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提升。
12月6日,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前进村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新村,乔迁新居的喜庆气氛充满整个村落,搬迁群众或拍照留念,或相互祝福,幸福的笑容挂在脸上。
“今天我们搬进新家园,全靠党的好政策。党的这份恩情,我们永远忘不了……”年过花甲的村民朱登晓说。
时间回拨。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海东市3县42个乡镇16.12万名群众受灾,造成居民住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等直接经济损失约45亿元。
重建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关怀下,在国家有关部委鼎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海东市广大干部群众踔厉奋发、攻坚克难,科学依法高效和谐推进恢复重建,全面完成了240项、总投资59.8亿元的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通过推进设施提升、产业扶持、群众增收,实现了山上有基地、山下有新村、振兴有产业、幸福有盼头;实现了群众拥有新家园、生态迈上新台阶、设施得到新改善、城乡呈现新面貌。
住新房 开启新生活
距离2023年12月18日已经过去一年,受灾群众的生活有了新气象和新变化。
12月16日,沿着一条蜿蜒盘旋的山乡公路,记者来到化隆回族自治县塔加藏族乡曹旦么村。这里的村民世代居住在半山腰上,因特殊的地理环境,此次地震共造成曹旦么村93户村民不同程度受损。
走进村民周光保家,庭院里是光光的水泥地坪,一排砖木的松木大房矗立庭院的正北方,房子看起来很气派。屋内装修一新,还添置了大包沙发,55英寸的超薄电视,烧水做饭用上了电灶。如今,一家人已经开启了新生活。
“地震造成房子的后土墙倒塌,几根柱子出现不同程度移位和松动,没办法住人了。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干部第一时间把我们安置到安全的地方,还提供了米面油等日常生活用品。我看到倒塌的房子,既心疼又伤心。房屋很快被鉴定为D级,政府补助了16.5万元。有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我们自筹了15万元,在原址盖了10间砖木结构的封闭式房子,房子比以前结实安全多了。”周光保说。
曹旦么村党支部书记曹福林说,曹旦么村共有98户456人,因地震造成93户不同程度受灾,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积极推进农房维修加固重建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村里相继实施了河道治理、新农村建设、水渠建设、自来水维修、山体滑坡治理、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维修等项目。截至目前,93户受损农房已完成验收并回迁入住。
在项目谋划阶段,海东市委、市政府科学规划,在力促农房建设与时俱进、提档升级的同时,充分尊重保护传统村落建筑风格。在农房建设过程中,维修加固类农房基本保留了原有建筑风貌,重建类农房基本选择砖混结构,海东市36527户农房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住房布局更加合理、安全更有保障,抗震能力均达到7级设防标准。
新校园 绽放新希望
12月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中心小学,冬日的暖阳穿透云层,洒下缕缕金光,阳光轻抚着校园的每个角落。
走进学校,校园里读书声琅琅。维修加固后的教学楼、宿舍楼焕然一新,它们以更加坚固的姿态,承载着孩子们的梦想和希望……
回想起一年前的地震,白庄中心小学校长白学仁记忆犹新。他说,受积石山6.2级地震影响,小学宿舍楼、学前楼、食堂、锅炉房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墙体大面积开裂,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
为此,循化县教育局申报了加固维修项目,项目总投资794万元,维修加固6940平方米,主要包含室内公共区域钢筋网片加固、开裂墙面抹灰铲除、更换门窗、教学楼内外粉刷、防水处理等方面。
2024年9月1日,全体师生如期返校,并在校园里举行了升旗仪式,组织开展了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广大师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暑假的时候,我们还担心学校没办法正常秋季开学,没想到,几个月时间就维修加固好了,整个学校焕然一新。这一切变化,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才有我们今天美丽的校园。”六年级学生马欣悦激动地说。
教师包婷说:“学校维修加固后,办学条件有了大幅提升,校园环境有了很大变化,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更加开心和快乐。”
循化县教育局项目办主任马海英说,循化县教育系统灾后恢复重建项目24个,总投资1.2亿多元,涉及38所学校,78个建筑单体,截至目前,24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已完工,完工率100%。
避险搬迁 “搬”出好日子
12月17日,记者来到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巴州镇羊羔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一排排白浅灰瓦新居整齐有序、错落有致,村头巷尾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挂上了中国结,家家户户的门檐下挂起了大红灯笼,安置点里处处呈现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
走进搬迁户朵发英家,一对大红灯笼挂在门檐下,庭院收拾得干干净净,屋里添了新家具,床上换了新被褥,地面铺了新瓷砖,屋内既亮堂又暖和。
“以前我们在山上,住的是土木结构的房子,每年雨季山体滑坡的情况时有发生,心里总不踏实。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了,我有幸享受了国家的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政策,一家人搬迁到集中安置点,住上了砖混结构房子,心里既踏实又舒心。”朵发英说。
巴州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学军介绍,巴州镇避险搬迁羊羔滩集中安置点涉及5个村,安置群众44户。按照“群众自愿、科学有序,因地制宜、应搬尽搬”的工作要求,民和县科学谋划安置措施,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因户施策,将安置点规划农户住宅分4种户型,统一配套建设水、电、路、网、污水等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家园。按照“四个一”产业发展格局,以连片经济发展为路径,巴州镇利用安置点44间商铺,谋划实施了商业步行街、饮食文化街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打造产业园与安置点灯光展,并支持44户搬迁群众承包示范园大棚种植蔬菜瓜果,通过“产业+就业”双轮驱动,全力构建“山下有新村、山上有基地、振兴有产业、幸福有盼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搬迁群众独具特色的增收之路。
民和县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按照集中、上楼、分散等安置方式,启动实施2616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项目,其中,集中搬迁安置1407户、上楼安置961户、分散搬迁安置248户,让群众早离“忧居”,早住“优居”。
从一张蓝图到实景画卷,从满怀期待到终成现实,灾后恢复重建的一个个民生项目,让充满希望的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