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 明 : 本 文 内 容 均 引 用 权 威 资 料 结 合 个 人 观 点 进 行 撰 写 , 文 末 已 标 注 文 献 来 源 及 截 图 , 请 知 悉 。
1952年,在朝鲜战争陷入苦战之际,毛主席关于战俘问题曾言:即使是两个人的俘虏,我们也要争取。
随后不久,毛主席就下令释放全部的战俘,此举让美国人不明所以,时至今日,他们也不明白,毛主席的这一招究竟有多高明?
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第一场在异国打响的战争,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就在战场上,遇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无论是在双方的兵力上,还是在武器装备上,志愿军与“联合国军”都有着不小的差距。
可为何我军能在入朝之初就敢于主动发起攻击,且在敌我双方的较量中,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取得胜利,俘虏众多战俘,这全是因为志愿军顽强的意志力。
抗美援朝战争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且关于停战谈判的工作,都经历了将近两年左右的时间,那时中美双方就战俘问题,就争论了许久。
那时我国对战俘遣返的工作,都是立足国际公约所出发的,第一条就是,在当下的时刻,参战双方将彼此收容所的全部战俘,都进行释放,尤其是重伤、重病战俘等等。
可美军却在表面上打着“自愿遣返”的旗号,背地里却用尽办法在其中搞一些小动作。说什么要用一个战俘来换一个战俘。
美国为何这么喜欢一比一交换战俘的办法呢?这也与他们历史上,关于战俘法规的历史沿革,有着一定的关系。
都知道美国建国不过248年,在这么短的时期里能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与战争二字分不开。
靠着战争崛起,靠着战争发大财,美国关于战俘工作,在法规中如何建设,是有着一定历史渊源的。
但同样,美军在历次战争中,对待战俘的虐待事件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的,所以为何美军在朝鲜战争中,最害怕成为俘虏,因为他们担心美军怎么虐待别的俘虏,而自己也会被如此对待。
在南北战争期间,林肯就曾表示如果南方政府屠杀联邦战俘的话,北方也会杀死一名战俘,也就是说,在战场上,美国最倾向的一个方法就是一个战俘换一个战俘,不管是杀死还是遣返,都是如此。
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南北战俘营中,共有五万名战俘没能活着走出战俘营。
到了抗美援朝战场上,带有着种族歧视观念的美军,更是肆意践踏人权,虐待战俘、打伤打死战俘事件,是不再少数的。
所以美国人担心、美军也担心被我军俘虏之后的待遇,这才在停战谈判的时候,表明要用一个战俘来换一个战俘,而毛主席则是霸气回应:不管是两万战俘,还是一两个战俘,全都释放。
对于毛主席的做法,美军高层更是不明白,此招究竟有多高明。
朝鲜战争陷入苦战后,毛主席曾下令释放所有的战俘,美高层至今不知这多高明,更想不到被俘虏的美军,最后连自己的国家都不想回去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儿?
朝鲜战争停战谈判期间,我国政府是强烈反对美方,所提出的“以一换一”的战俘遣返原则,而是坚持要“有多少遣多少”。
1953年,当朝鲜战争结束之后,我方就按照谈判得那样,在毛主席一声令下,将所有战俘全部释放。
但与此同时,却发生了非常奇怪的一个现象,这是在世界军事史上,都很少见到过的场景,那就是有一部分的美军战俘,毫不犹豫决定留在彼时还一穷二白的中国,放弃回到富裕发达的祖国去。
人数多达21名,美国人也感到非常丢面子,当然我军第一时间也是让其慎重进行选择。但这二十多人,最终还是决定留了下来,其中便有温纳瑞斯的身影,他在战俘营中待了将近三年的时间。
究竟是为何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温纳瑞斯是个普通的美国青年,在动乱的年代,他跟大多数美国人一样,总想着投入军伍行列,保家卫国。
正巧的是,温纳瑞斯刚刚入伍,便参与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太平洋待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对于温纳瑞斯来说,战争还是太残酷了,他更向往和平安宁的生活。
于是,复员之后的温纳瑞斯,便再次回到了美国,成为了一名普通人。
但成为普通人之后,一切都要自己来,温纳瑞斯渐渐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每天维持生计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难关。
在这样的困窘下,美国军队又开始招兵,投入到朝鲜战场上,温纳瑞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次报名当兵。
训练了两个月之后,温纳瑞斯便奔向异国朝鲜战场,跟同一批的美军一起,在平壤地区继续战斗。
1950年,温纳瑞斯在军队中获悉美军总指挥麦克阿瑟,要在当年圣诞节前,就结束对朝鲜战争的总攻势,不仅温纳瑞斯,所有的美军都沸腾了,这意味着他们即将离开这寒冷的地方, 回到美国去,过舒服的日子。
却没想,志愿军那么顽强,直接发起了入朝作战后的第二次战役,一下扭转了朝鲜战场的局势,粉碎了麦克阿瑟的美梦。
美军和南朝鲜军,被打得四处溃逃。也是在这一次,温纳瑞斯被俘虏,他本以为自己的小命就要不保了,毕竟美军上级领导一直宣传的就是,一旦成为志愿军的战俘,就会意味着迎来必死无疑的下场。
可结果,却是让温纳瑞斯从来都没有想到过的,甚至他后来抛弃了赖以生存的美国,在中国定居,生活了五十年的时间。
朝鲜战争陷入苦战,毛主席下令释放战俘,美高层至今不知这多高明
28岁那一年,美军温纳瑞斯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跟大部队走散,然后他就跟一个来自墨西哥的士兵,一同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里躲了起来。
就在温纳瑞斯以为他们差点被冻死的时候,我军发现了二人的踪迹,那时温纳瑞斯心想着,自己还不如被冻死算了,因为他早在军队中听说志愿军是会“虐待”战俘的。
温纳瑞斯也见过美军是怎么虐待战俘的,所以他的心里很是担忧。可没过多久之后,温纳瑞斯就知道他的担忧是多余的。
因为他从没有见过,世界上是有哪一个军队,是像对待士兵一般,无差别的对待战俘。战俘在收容所中的待遇,是非常好的。
不是传说中被处处欺负虐待,有时候战俘们没有足够的粮食吃,志愿军还会拿钱到当地的朝鲜百姓家中,去换一点食材,然后亲手做给战俘吃。
这也是为何温纳瑞斯来被俘之后,很快就被志愿军的行为给温暖,不再感到害怕,因为他从一名志愿军军官那里听说,等到停战之后,环境和平了,就会送这些战俘们回去。
对于战俘,我军一直采取的是宽待俘虏的政策,毕竟中国军队一直都是仁义之师的代表。不虐待战俘、不搜俘虏的腰包、对待伤病俘虏要进行治疗等等。
这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对待战俘的方式是不同的,所以当外国士兵成为中国战俘后,才体会到,原来之前他们所看到的宣传,什么体罚、打骂等等,都是对中国的故意污蔑。
甚至有时候为了照顾俘虏们的饮食习惯,志愿军们都特意准备了,给西方人们所吃的面包等物品。
而后,还有专门的国际知名人士以及新闻记者等,都曾来到这里,进行参观访问。真实看见了眼前的场景后,就体会到了什么是差别,著名国际和平人士,英国的莫妮卡夫人,也感叹道:“这哪里是战俘营,分明是一所国际大学校!”
在战俘营,温纳瑞斯待了将近三年的时间,这三年时间,温纳瑞斯与志愿军们几乎是朝夕相处,渐渐他们的关系,就从敌人转变为了朋友,温纳瑞斯生活得有多好,来朝鲜时还是一个瘦得皮包骨的小伙。
几年时间过去了,温纳瑞斯就重了17磅。在战火彻底停下了之后,温纳瑞斯就已经心生了要永远留在中国的想法。
美国永远不懂,毛主席在志愿军中,宽待俘虏的这一做法,尽得民心,因为在外打仗的战士们, 最缺的就是真心。
最后交换战俘之时,有21名美军战俘、1名英军战俘和323名韩军战俘,都做出了拒绝回国,要留在中国的决定。
当美国人得知之后,都惊呆了,他们不明白,为何全世界这些战俘们,不选择来到全世界最自由的美国,反而是去了当时还一穷二白的中国。
正是因为他们不懂,温纳瑞斯等人在中国生活了一辈子,看到了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新中国是没有发生动乱的。
直到2004年,温纳瑞斯在山东济南去世,享年82岁。
不得不说,毛主席的先见之名,才让我军的战俘工作,得到了国际舆论,甚至是直接对手的一致好评。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抗美援朝美国战俘为何心归中国
https://kns.cnki.net/nzkhtml/xmlRead/xml.html?pageType=web&fileName=NJZA201101059&tableName=CJFDTOTAL&dbCode=CJFD&topic=&fileSourceType=1&taskId=&from=&groupId=&appId=KNS_BASIC_PSMC&act=&customReading=&invoice=KM2vueMgTh7DOnSSo4MxpVyavcKa/i1bWOSga1C0avbiNUYegJuEph4FPhzxcNzl26Ad3krfhElniJ/w/8+8fi7qq/O2JgDqx/B1Um2zDi2pfCKCns5RyAw4DshJQsehgFUu/nSWYne7Chen1pO2grgYNgDqQyjGZj8QaBAT/qQ=
中国知网: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队战俘工作比较
https://kns.cnki.net/reader/flowpdf?invoice=mrCNJtR9I7xV4fkBPxqWeQgw7TI5AIu7t1Z88FVGjXuaRO%2Fo1YVy4I7RNdK3Tv%2FxFMJCbc22KfYtoMYKGAK9VC7YEwRQ1i4%2Fbj4Je%2BpWu7SBr859ZC9uQ1KN0HrVF26Ml%2BiTnsQAi%2FVRcaP7rzOjBkZsYNxyxdIDs3R6HiYvBkk%3D&platform=NZKPT&product=CMFD&filename=1011279908.nh&tablename=cmfd2012&type=DISSERTATION&scope=trial&dflag=pdf&pages=&language=CHS&trial=&nonce=08145654D5FD431A81D9CE700D88BD2D&cflag=pdf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朝鲜战场上美军战俘思想脆弱 拉肚子不出门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3-04/28/c_124643923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