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微操技术”的过程中,上海市气象局积极推进气象数据要素ד一网统管”,让气象数据串联起便捷日常与行业服务,“绣花针法”落实到城市管理的细微之处,赋能上海数字化转型变得具体可感。
创新机制 精准嵌入上海城市数字底座
数字底座是上海迈向数字之都的“新基建”,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如何将气象数据要素与海量的城市运行数据结合,通过气象赋能城市精细化管理推动城市治理能力水平跃升?
就在今年年初,上海市气象局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创新合作机制,共同组建全国首个“气象要素×”联合工作专班。“算要算到底,干要干到底”,根据场景建设需求,工作专班组成员打破业务壁垒,基于上海市“一张图”数字底座,激发合作潜力,打好气象“一张图”场景大会战。
数据共享是此项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老老实实去啃那些跨部门、跨层级、跨技术、跨学科的硬骨头。对此,两家单位以气象因子影响为切入口,建立数据筛查清单,涉及规资、统计、水务、绿容等7个部门,共计城市暴雨积涝风险隐患点、地表高层建筑物等54项数据需求。
同时专门构建气象要素“隐私计算”专域,在上海市“一张图”数字底座二三维城市底板中汇集融合丰富的时空要素和城市运行管理数据,以服务形式参与气象模型计算。至此,相关数据和模型被统一部署于气象专域中处理、计算和产出,从而保障数据流通的安全性,实现数据共用、场景共建、应用共享。
事实上,上海市气象局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的合作由来已久,从“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到“随申气象台,气象数据融合应用的路径逐渐清晰,也让本次共建成为一次双向奔赴。
夯实基础 打造气象数字孪生更优生态
在气象数据与城市运行管理融合共生的背后,上海市气象局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打造的城市气象影响阈值矩阵发挥重要作用,气象业务发展从“知天气”向“知风险”转变。
如魔方一般,城市气象影响阈值矩阵的x轴维度勾勒了网格、社区、重点单位、街镇、行政区等不同区域层次,y轴维度跨越了水务、城建、交通、绿化等不同行业,z轴维度则包含台风、暴雨、大风、雷电等分灾种的气象致灾因子。这一立体矩阵耦合了“天气-位置-行业”之间影响机理和内在关系,可实现态势感知、阈值触发、管理启动、预防风险,完成从气象风险预警到应急响应的数字化转换。
再搭配上不断完善的城市观测站网——覆盖上海及周边区域、逐小时更新和1km水平分辨率,300米垂直分辨率,融合风云卫星、雷达、地基遥感等多源资料的高分辨率三维大气场,还有精细到陆家嘴6.89平方公里内的15套气象泛在感知设备、依托外滩区域城市道路交通智慧综合杆建设加密部署的12套微型智能化气象观测站,这些都成为感知城市的“神经元”,支撑着气象数据的精准获取和数字孪生大气系统建设。
算力,也如发动机一般源源不断提供能量。今年,在市经信委牵头、市数据局的大力推动下,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提供了强大的算力和存储资源,建成独立的气象预报专区,处理器核心实现翻倍增长,高分辨率气象数值模式研发和业务运行获得有力支撑。
激活要素 全方面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
如今,在上海“一江两岸”核心区,气象要素“一张图”服务产品迭代更新,构建完成城市暴雨积涝、大风高坠、健康气象、风险普查、桥梁风险和高空作业风险6类数字孪生应用场景,气象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作用于城市的“毛细血管”。
陆家嘴是世界上高楼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今年汛期以来,针对台风“格美”“贝碧嘉”“普拉桑”“康妮”,上海气象部门推出“头顶上的气象风险”一张图专项产品,分别针对40米以上高层建筑和1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提供相应的高空作业气象安全风险等级,并发布气象安全风险预警,为住建等城市运行管理部门组织大风防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基于气象要素“一张图”打造的“决策服务系统台风预报分析版”也在汛期投入应用。该系统接入了气象灾害风险预估产品,并融入上海防汛防台指挥系统,可实现在台风天气影响前,基于不同路径预报、对应风雨预报以及城市运行可能影响的综合研判分析。
“陆家嘴街道高龄老人和独居老人占比大,他们中的大部分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对气候温度变化较为敏感。”陆家嘴城运中心办公室副主任俞宙介绍。
在陆家嘴城运中心“一网统管”平台数字底座上,健康气象服务同样扮演关键角色。上海气象部门整合感冒、儿童哮喘、慢阻肺等健康气象指数与居民健康数据,为社区居民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和儿童量身打造“个性化预警”,并根据天气变化推送健康注意事项,由网格员和家庭医生落实,实现健康气象“精准到户”。
此外,桥梁风险场景可基于阈值指标,实时分析评估桥面团雾、黑冰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发布服务信息至运维企业,便于及时采取措施、有效调度。(丁昕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