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是我军战神一般的人物,大多数人对他的印象都是一个指挥若定、威风凛凛的大将军的感觉。
对于林彪本人,毛主席这样描述:“林彪同志,我记得你是07年出生的吧,二十三岁当军长,二十五岁当了军团长,四十二军委副主席。”
林彪不好意思地说:“那不是革命需要嘛,古人都知道,贤者居士,会当履义蹈人,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挂齿。”主席哈哈大笑,称他搬弄《资治通鉴》。
真实的林彪,极少发脾气,也不说粗话,他的威望完全是在打仗打出来的,不怒自威,就是这样一个不苟言笑的百万大军的统帅,在第四次反“围剿”期间曾因为在话剧上的诙谐表现,逗得周总理捧腹大笑。
这样一个如今都对其讳莫如深的人,他在历史上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呢?
军中奇人
林彪指挥的四野,那可是人民解放军的精锐之师,在近五年的时间里,歼灭杜聿明、陈诚、卫立煌三员国民党名将麾下一百零八万的兵力,十万人马魔术般的涨到了一百多万。
入关之后,八十四万四野子弟兵更是解放京津、攻占武汉、迫降程潜、击破桂系、直下海南。
在林彪南下追歼白崇禧部时,苏联著名作家西蒙诺夫来到第四野战军采访,林彪冒着倾盆大雨赶往总部。在等候林总司令的时间里,西蒙诺夫被墙上的地图吸引了目光。
令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连房顶上都贴满了作战地图,西蒙诺夫正沉醉在地图之上,殊不知林彪已经走到了大厅,随后林彪走上前去自我介绍,这才将西蒙诺夫从思绪中拉了回来。
林彪客气地说:“欢迎你西蒙诺夫同志,我是林彪”。西蒙诺夫看到了林彪非常开心,终于如偿所愿地见到了解放军有名的常胜将军。
但是林彪却觉得非常遗憾,因为没能和西蒙诺夫早些相见,因为彼时第四野战军在湘西包围了敌军的一个兵团,林总正在前线调整军事部署,耽误了一些时间,他感到非常抱歉。
此时的西蒙诺夫对房顶的地图非常疑惑,于是便当面询问林彪天花板上贴的地图的用处,没想到林彪答复的非常简单:“躺着的时候,一抬眼就可以看到”。
林彪的回答让西蒙诺夫感到非常意外,殊不知看地图可以说是林彪的一项特殊爱好,林彪在打仗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看地图,这也是他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一个秘诀。
西蒙诺夫又向林总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四野的指挥部一直设在铁路旁边,随时处于机动状态。对于西蒙诺夫的提问,林彪轻描淡写地回答道:“这应该是习惯吧”,对于涉及到军事机密的问题,林彪也只好避而不答。
仅仅是短短几分钟的相处,西蒙诺夫已经对林彪的采访越来越期待了,最后众人坐到了沙发上,正式采访开始了。
西蒙诺夫知道林总的时间宝贵,便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问题单,经过精挑细选只向林总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四野目前面对的敌人和当前的作战,第二个问题就是四野经历的过程。而此时的林彪却认为西蒙诺夫的提问有误,他立刻进行了纠正:“我们不是和当面的敌人作战,而是大胆的穿插,形成一个大的包围圈”。
“南,到越南边境,北到云南,这是一个广大的战线,这个战线的直线距离为一千里也就是五百公里”,林彪气势磅礴的说道。
西蒙诺夫听到这里有些质疑,即使他并没有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经验,但也明白长达五百公里的包围圈,战线太长,敌人有很大的突围机会。他没想到林总司令竟如此自信。
虽然当时敌人把撤退的道路摧毁殆尽,造成了一定的行军困难,但是解放军部队仍然以极快的速度推进,朝敌人的后方包围。
而西蒙诺夫在赶来采访林总之前就已经得到了一个信息,就是蒋介石的军队已经和有关方面取得了联系,同意了他们的部队进入越南。没想到林彪对这个问题却毫不在意。
他直接说:“我没听说过这件事,也不想听,我只管把仗打好”,这让西蒙诺夫非常好奇,他进一步反问:“如果敌军真的进入越南就该如何?”
林彪霸气地回答:“他们进不去,因为我的战士们不同意”。林彪的自信,来自于他多年与国民党军队作战的经验,虽然他知道敌军的将领是白崇禧,但是他在一个腐烂的集体中,纵使才华出众,也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其实道理很简单,墙倒众人推,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大势所趋。
西蒙诺夫对四野的百万兵力十分钦佩,问林彪是怎么变出这么多人的。
林彪霸气地回答:“从土地里长出来的”。
西蒙诺夫一脸茫然,翻译给他解释道,这是林彪的一种浪漫比喻,人民是土地,共产党是种子,西蒙诺夫听后更加感兴趣了。
至于第四野战军由来的问题,林彪也只是轻描淡写地描述了一点,“我最喜欢四野这个番号。第四野战军这个名字,是在1949年三月,在解放北平和天津时才有的,在此之前,他的名字叫东北野战军。”
这支部队,是在日本投降之后,主要是由山东和苏北作战的一部分人民解放军组成的,如果加上我军派出做党政工作和土地改革的三十万人,还有留在东北地方武装的十八万人。
第四野战军从出关时的十几万人,发展到了如今的一百五十万人,靠的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红军中央的英明领导。
听完林彪的解释,西蒙诺夫越来越对林彪和红军感到好奇,他想多了解一些林彪的过往,于是便请求林彪说说自己,越详细越好,多详细他都愿意听。
随后林彪便只是简单几句话就把自己总结了,他说出了自己一生四十二年的经历,自己的上半身受过四次伤,四渡赤水后跟毛主席学会了打大仗。从四渡赤水到四平保卫战,四渡临江又迎来了转折。
他对自己的上半生不好说,对自己的下半生说不好,这话真是意味深长啊。经过短短半天的相处,西蒙诺夫受益匪浅,回国之后便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战斗着的中国》
解放军名将如云,唯有他出类拔萃
林彪在军队中是一个很“轴”的人,只要他决定的事情,别人谁都无法改变,说什么也没用。
如此年少有为、意气风发,很难不让人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林彪在军队中也慢慢变得有些颐指气使起来,他身边一个出色的搭档就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他就是同为开国十大元帅的罗荣桓。
人民都只知道罗荣桓元帅是四野的政委,是开国元帅之一,在部队中长期与林彪总司令员共事。实际上他在四野中的作用大到无法想象。
罗荣桓和林彪被统称为“林罗”,当年,人们这样称呼他们,就像称呼“刘邓”一样自然。
林彪的个人性格非常强,但又确实有军中不可或缺的才能,作为他的搭档,既要有包容的心态,又要坚持军队中的原则,旁人跟他都很难相处,
而罗荣桓与林彪相识已久,了解他的性格和脾气,他本人又是善于做思想工作和后勤工作的“政工元帅”,别人跟林彪共事遇到的困难,到他这里往往就迎刃而解了。
遇到分歧,他总是从团结出发,甚至于罗荣桓的任命,还是毛主席提出的建议,目的就是为了让他和林彪优势互补。
战争给他留下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林彪作为一代名将,戎马一生,打了无数的胜仗,可以说半辈子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然而,正是因为经历了太多生死,见过太多鲜血,林彪愈是厌恶战争,甚至说得上是惧怕战争。
据林彪身边的警卫员回忆,林彪将军不爱看电影,尤其害怕看战争片,一看战争电影就表现诡异:头晕脑胀,手抖个不停。
其实不难理解,如同许多其他军事将领一样,战争给林彪留下了太多的创伤,除了身体上的外伤,林彪的精神和心灵更是饱经摧残。越是久经沙场的人,越是敬畏战争。
1934年的湘江战役,林彪作为红一军团司令员参与了这场惨烈的战役。当天,大部队横渡湘江,遭到敌人的围追堵截,密集的炮弹落入江中,湘江水几乎被染成了红色。
一向不动声色的林彪,看着漫山遍野的尸骨,从不流泪的他此时也泪如雨下,身为军队的指挥官,士卒的伤亡牺牲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也是最难面对的。
愈是目睹手下将士在战斗中牺牲的惨状,林彪在指挥作战时越发小心谨慎,越发重视军队的伤亡情况。后来在辽沈战役和是否抗美援朝的一系列问题中,林彪和毛主席的主张发生了冲突,归根结底是林彪的小心谨慎,他不敢冒着巨大伤亡的风险贸然出击。
士兵的生死往往系于指挥官的一念之中,指挥官哪怕有一点小小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成百上千的军士的伤亡。深深明白这个道理的林军长,在之后指挥时,林彪往往亲自奔赴前线观察敌情,了解战场情况。
林彪吃饭常年坚持“老三样”,几乎从来都是两菜一汤,且极少有荤腥。即使是在新中国建立后,林彪因为长期朴素的饮食习惯,吃不惯油腻,即使是在吃红烧肉也会小心切下小块,不沾一点肥肉。
有人曾说林彪身边有两个工作最好做,一个是厨师,一个是秘书。因为林彪的饮食实在太简单了,太没有油水了。而对于军政事务,林彪又都亲力亲为,不敢出一丝差错。
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林彪作为指挥官需要高速处理大量的信息,这使得他长期用脑过度,经常熬夜,再加上饮食长年少荤多素,身体缺乏营养和蛋白质的摄入,后来林彪患上了严重的失眠,不吃安眠药根本无法入睡。
连年的战争和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他曾多次赶赴苏联疗养,然而收效甚微,不管得到怎样良好的治疗,他回国后还是像以前一样事无巨细的指挥打仗,还是他那一套“越级指挥”,精准调动军队,对指挥官的精力要求非常高。
再加上他的生活习惯也不改变,因此,林彪身上的病痛从未真正解决,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进行抗美援朝,毛主席点将的时候,林彪的身体问题都是他未能去朝鲜指挥作战的诸多原因之一。
战争给林彪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后遗症,伴随了他一生。
抗战时期,林彪在山西指挥战斗时,遭到晋绥军一名士兵的误击,虽然及时送治,身体还是遭受重创,尤其是神经系统受到永久性损伤,影响了他对冷热和光暗的感知,林彪在后来的日子里怕冷怕热的毛病都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局势趋于稳定,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争冲突,但是在和平年代的林彪,却形成了一堆稀奇古怪的生活习惯,无疑就是战争给他留下的创伤。
林彪有“五怕”,总而言之,主要是怕冷怕光。林彪对于温度变化非常敏感,这与晋绥军误击的那一枪有关,也和他长期指挥军事战斗脱不了干系。
林彪的生活简单至极,他不讲究吃,不讲究穿,可能正是这样的纯粹,才使得他成为常胜将军。林彪军事才能卓越,战功赫赫,如果他不贪恋权位,本来不应该弄的身败名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