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两位亲人,一个叫李舸,是毛主席的表弟,另一个叫毛泽连,是毛主席的堂弟。
毛泽连呼唤着毛主席“三哥”,亲人多年不见,毛主席感慨不已,尤其是得知毛泽连眼睛也看不见了,对他关照有加,甚至在临终前还专门对女儿嘱咐过:记得多回韶山看看两个叔叔,说的就是毛泽连和毛泽嵘。
毛泽连字润发,比毛主席小20岁,是毛主席的堂叔毛蔚生的次子。毛泽连从小家庭贫寒,父亲不到40岁积劳成疾撒手人寰,还是母亲把孩子们拉扯大的。
毛泽连很小的时候,堂兄毛泽东就去长沙上学,两个人的交集并不多,一直到1925年毛泽东回到韶山展开农民运动,两个人才逐渐走到一起,当时毛泽连还是个儿童,他为哥哥站岗放哨,还参加了哥哥和嫂子创办的农业夜校,逐渐培养了革命思想。
在那段岁月里,毛泽连毅然担当起三哥毛泽东的通讯员。他带领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为党组织的会议站岗放哨,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留意着周围任何可疑的迹象。
有一次,韶山冲的农民们都在自家屋内忙碌时,一个军阀偷偷率领着一队荷枪实弹的士兵悄然出现在韶山冲,妄图围捕毛主席夫妇。幸运的是,毛泽连彼时正在屋外全神贯注地放哨,他目光敏锐,急中生智,大声咳嗽以引起屋内人的注意,同时高高举起马灯,毛主席得以迅速撤离,成功避开了敌人的抓捕。
不久后,毛主席与杨开慧便毅然前往广州,投身到更为广阔的革命工作之中。在临行之际,毛主席对乡亲们说:“革命不成功我就不回韶山。”
这一别,竟长达二十多年。在这二十余载,毛主席凭借着其卓越的雄才大略,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最终带领广大军民赢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
而远在韶山的堂弟毛泽连,却因命运的捉弄,遭遇了左眼失明的不幸。有一次毛泽连在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坚持前往参加农民协会的活动。途中,他在倾盆大雨中不慎摔倒,左眼重重地磕在地上,顿时鲜血直流。由于当时医疗条件的极度匮乏,他的左眼最终未能得到有效的救治,遗憾地失明了。此后,他只能依靠着模糊不清的视线,在韶山默默生活了许多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主席没有忘记家乡的亲人,邀请他们前往中南海相聚。毛主席对堂弟毛泽连关怀备至,特意嘱托儿子毛岸英陪同毛泽连前去看病。
在毛泽连接受治疗期间,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以及毛岸英、李敏、李讷等孩子们纷纷给予他悉心的照顾与陪伴。毛泽连双眼敷上纱布,行动不便,毛岸英不辞辛劳,时常往返于医院与住所之间,亲自为毛泽连喂饭。
随着天气逐渐转冷,毛主席更是亲自前往医院探望毛泽连,担忧他会因寒冷而受寒,毛主席特意从自己的稿费中支取费用,为他购置了温暖的棉大衣和皮棉鞋。在毛主席的家庭中,我们看到了与普通人无异的、最平凡最朴素的亲情。
为了帮助九弟,毛主席每年都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200元,作为对他的生活补助,一直持续了很多年。1959年,阔别韶山三十多年的毛主席终于在建国后首次回到韶山。他怀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与关切,坐下来与乡亲们亲切交谈,深入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状况。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毛主席的身体状况逐渐衰弱,病倒在床。但即便在病榻之上,他心中依然惦记着韶山的亲人们,尤其是毛泽连一家。他破例提笔给湖南政府写了一封信,“请帮我照顾一点九弟,我实在是年老了。”
他还不忘叮嘱长女李敏:“家乡还有两个叔叔连饭都吃不饱,你们要经常回去看看。”其中之一便是毛泽连。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溘然长逝,此后,李敏始终牢记父亲的嘱托,每次回韶山,必定会去看望叔叔毛泽连,将这份亲情延续下去。
毛泽连深受毛主席的影响,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听从主席伯伯的话,不能随意给政府添麻烦,更不能仗着伯伯的威望去谋求各种特殊照顾。
他育有三个孩子,其中两个儿子始终坚守在韶山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做着普普通通的农民。一个女儿虽在1972年入伍当兵,但复员后也只是在一个工厂里担任一名普通的统计员。
1995年,这位让毛主席始终最为牵挂的堂弟毛泽连,也走完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