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李昌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厦门九溪口:从“一棵草”到“一片林”的生态之变

“目前,我身后的这片红树林成活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生态修复取得了初步成效。”站在厦门市翔安区九溪口入海口的岸边,厦门大学翔安校区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丁振华高兴地说。

眼前绿油油的红树林曾经是一片被互花米草“统治”的“绿色沙漠”。在“荒漠”变“绿洲”的背后,是厦门市以“高效除治 精细养护”为理念,推动互花米草除治工作走深走实。九溪口的生态变迁,如一幅“绿美画卷”,展现着厦门生态修复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花米草被除治后,成片的红树林,翠绿满目,生机盎然。人民网 李昌乾摄

除治成果:互花米草零复萌

据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森林资源与保护区管理处(生态修复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市互花米草主要分布于翔安区大嶝周边滨海湿地,具体分布于大嶝大桥两侧、九溪口入海口周边,占地面积约1800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态修复治理前,九溪口的互花米草长势茂密,成了当地生态“顽疾”。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互花米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引进到我国的植物,曾被用于护堤消浪,起初起到一定积极效果。”丁振华说,由于互花米草可以通过无性和有性繁殖,前者根状茎即可扩散,后者每棵互花米草的种子有几百粒,每平方米的互花米草种子总量可达百万粒,繁殖能力强,长势好,草秆粗壮,根系发达,可以深达1~2米,很难根除。丁振华指出,互花米草的疯狂生长和大面积迅速扩张,导致九溪口入海口的航道阻塞和原有乡土生态系统的破坏,成了当地生态“顽疾”。

面对这一挑战,自福建省“互花米草除治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厦门市发挥市级林长制统筹协调作用,仅用26天就完成了1800亩互花米草的除治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互花米草除治工作启动后,采用了机械挖埋加翻耕的方法处理大片面积的互花米草。厦门市翔安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采用空拍方式跟踪监测,防止互花米草死灰复燃。厦门市翔安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供图

“当接到除治任务时,我们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等诸多挑战。”厦门市翔安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陈麟说。面对挑战,他和团队迅速组织起来,对互花米草的现状进行勘测,并采用了机械挖埋加翻耕的方法处理大片面积的互花米草,对于零星分布的部分则采取人工干预加拔除的方式。陈麟介绍,除治后,采用空拍、地巡等方式跟踪监测,管住复萌,确保除草务尽,防止死灰复燃。

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森林资源与保护区管理处(生态修复处)有关负责人补充到,厦门市、区两级多部门协同合作,通过多次除治和复萌监测有效衔接、多样监测和综合治理有效结合、生态修复和除治管养有效结合,确保了零复萌,除治成果好。同时,将除治范围周边2500亩滩涂全面纳入管养范围,无缝衔接后期管养。

修复成效:新工艺助力新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态修复施工单位开展红树林动态管护巡查工作。人民网 李昌乾摄

“为保障顺利完成红树林生态修复任务,在项目开工后,我们和各参建单位便立下了项目早竣工、生态早受益的建设使命。”厦门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九溪口项目经理汤洪说,争分夺秒地与海水赛跑,优化施工方案,助力生态保护修复。

在修复上,科技创新助力“基础牢、留得住,长得好”。研发施工新工艺,塑造良好生态基础。针对修复地块水文条件复杂、种植基地承载力弱等不利条件,厦门市经多次实践,探索研发“定制竹桩+土工格栅”新工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厦门大学红树林专家技术团队开展红树林种植技术的研发工作。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而一颗小小红树林树种,离不开校企合作的科研成果转化。“红树林不仅能有效防止海岸被侵蚀,还能为众多生物提供栖息地。”丁振华表示,除了上述不利条件外,九溪口离海近,还具有盐分高、风浪大的特点。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红树林树种的生长状况并不理想。鉴于此,在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支持下,一项旨在适应于高盐度和大风浪条件下的红树林种植技术的研发工作在几年前启动。通过技术攻关,选择合适的红树林种苗,改进红树林的种植方法,推广造林新技术,定制特殊高程固定杆,提高种胚定植率,实现幼苗成活率达到80%以上。

此外,为了给红树林种植争取最佳“窗口时间”,厦门市多部门通力配合,结合现场潮水情况,制定“三班倒”种植方案,统筹协调海事、海警等有关部门优化施工手续办理,有效缩短工期。同时,协同属地村委会、交通部门制定专项运输方案,开辟红树林种苗运输“绿色通道”,成功解决树苗运距远、交通情况复杂等诸多困难,将运苗量提高至4800株/天,最高种植面积提升至15亩/天。最终,提前6个月完成了285亩的红树林种植修复任务,让“绿色沙漠”重新变成了鸟类、螃蟹等生物的生态栖息乐园。

巩固管理:持续守护的承诺

成功的修复只是第一步。为了确保九溪口的红树林能够长久活下去,厦门市建立了严格的管养机制,统筹确保除治攻坚“有人抓、抓得准、抓得好”。同时,发挥林长制统筹优势,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矛盾。开展现场办公,细耕“责任田”。成立互花米草除治攻坚工作组,增聘厦门大学红树林专家技术团队全程介入,现场协调解决施工技术难点、重点,克服地形、水文等不利条件,确保施工难题不过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振华(中)现场指导生态修复的施工单位做好后期管护工作。人民网 李昌乾摄

此外,多部门通力合作,严格督查督导,树立“硬性目标”,落实“周巡、月除、季回头”等管养制度,运用无人机,帮助工作人员定期航拍红树林生长状况。结合图像分析软件,综合监测监控气象、潮汐、海水温度及红树林生长状况,形成独立的监测报告,不定期开展“回头看”工作,打好除治修复工作“组合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绿油油的红树林见证九溪口生态的华丽蜕变。人民网 李昌乾摄

从“一棵草”到“一片林”,九溪口的生态转型,是学习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经验的生动写照。不仅体现出除治成果好,修复成效好,巩固管理好,争做守护湿地“三好生”,而且展现了厦门市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的决心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