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中,红五军团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而这个军团的创始人和总指挥季振同,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
他在那个充满战争和革命热情的年代,挺身而出,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他的命运却注定是悲剧。一场冤杀,让人们惋惜他的英年早逝,周总理在回忆中更是表示,他对此也有责任。
富少从军,献身爱国事业
季振同是一个出生于河北省沧县张官屯乡狼儿口村的孩子。季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祖辈代代都是是当地有名的富户,拥有大量土地和庄田。
为了让季振同能够接受好的教育,季家请了塾师。季振同从小就在家里读书,10岁后到村里上私塾。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母亲又把他寄养在盐山县台家庄外祖父家里上学。
季振同从小就孝顺母亲、聪明伶俐,深受母亲和外祖父喜爱,他们都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没有人想到,这个孩子的未来这么快就到来了。
青年时期的季振同正值清末民初政局动荡。他于1919年春到北京谋求职业,他看到了北京的学生热血沸腾地宣讲,受五四运动爱国学生的影响,立志报效国家,慕名参加了冯玉祥的模范军连。季振同弃笔从戎了。
在军队里训练十分辛苦,生活条件远远不如家里的舒服安逸,但季振同一改富家子弟的习气,经受住了西北军严格的军事训练和艰苦的军队生活。随着模范连的扩充,他逐渐晋升为班长、排长,并于1922年被升为学兵团骑兵连排长。
季振同那时十分崇拜冯玉祥的年轻士兵。他每天都像冯玉祥一样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训练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军事技能。
他的操练从未间断,尤其在体操课目中,他的动作十分漂亮和精准,无论是单杠的曲身上、直倒立还是大回转,数他做得最好。
他的马术表演更是出类拔萃,驻防在丰镇的军事训练时,季振同表演的马术惊艳了所有人。他跳障碍、劈杀、马上射击的表现都十分精彩,赢得了全场的喝彩。
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力量大增,部队改称国民军,由1个师扩充到6个师,共8万多人,他自任国民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
季振同以办事快速,干脆利落,效率高,有魄力,能吃苦,受到各级指挥官和冯玉祥的器重,由排长逐级晋升为连长、营长、团长,成为冯玉祥部属的重要成员。
1929年的中国,一场大战正在悄悄酝酿。韩复榘、石友三叛变投蒋,使蒋介石和冯玉祥之间的矛盾加深。
很快,中原大战爆发了。冯玉祥的部队在10月份瓦解,季振同所在的部队被蒋介石收编,改编为第二十六路军。
在1930年5月的时候,二十六路军被蒋介石下令分成两路,参加第二次“围剿”红军。右路的二十七师前进到永丰县中村地区时,先头部队被红军团团围住,歼灭了一个旅,师部也遭受重创。
全军震动,官兵们个个忧心忡忡,感到前途难卜。然而,季振同不愿意放弃,他想到了与中共建立联系。为此,他派旅政训处处长胡景陶秘密回山西找冯玉祥或鹿钟麟。
胡景陶从山西汾阳带回了冯玉祥的话:“只能与共产党做朋友,不能为敌;要掌握好部队。”这让季振同感到十分高兴,他的想法没有错。
二十六路军进驻宁都县城后,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官兵们厌战、思乡、恐惧、不满情绪急剧加剧。每当夜幕降临,军营中传出的低语和抽泣声让人不寒而栗。
打仗屡屡受挫,薪水没法发足,供给困难,士兵不适应南方气候等等。这些问题让士兵们倍感无助和失望。
有的士兵被迫自杀,士兵自杀的数量不断增加,宁都城外的坟墓堆似馒头。一颗颗年轻的生命在这段艰难的历程中黯然消逝。季振同这位年轻的将领也深陷其中,他感到自己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也无法给士兵们更好的生活条件。
季振同意识到,如果不能另找出路,这就是一盘死局,所以,他决定与共产党建立联系,以求改变当前的困境。
宁都起义当众撕毁青天白日旗
他开始寻找共产党人,并通过秘密联络建立了联系。1931年12月14日,季振同等人在与共产党人细细商议后,决定发动宁都起义。
在宁都起义之前,季振同等人细细筹划,做了很多准备。
季振同是一个性格爽朗的人,喜欢结交朋友。曾经担任过将校团的副团长,加上他和营以上的很多军官都很熟悉,使得他在部队中很受欢迎。
那段时间,他经常到第二十六路军的其他部队去,找一些旧朋友一起打麻将,以增进感情或者寻找秘密合作的机会。
宁都起义前夕,季振同、赵博生和董振堂三人经常在郊外小山碰头,讨论起义计划。为了避免被人发现,他们每次出城不走一个门,开会不在一个地方。警卫人员在山脚下分几个方向警戒,以保障他们的安全。
宁都起义那天晚上,赵博生在总指挥部所在地天主教堂楼上宴请团以上军官,各人的随从卫兵统统在楼下会餐。
季振同交待给信任的传令兵任务,去找第二十六路军第二团团长严图阁联系,叫他带人来,首先解除楼下这些卫兵的武装,然后上楼鸣枪喊话,作为暴动开始的信号。
他把计划讲得很具体,要他的手下以拿衣服或换人吃饭为理由,多进餐厅一些人。坐的时候要一个挨着他们一个坐,卫兵的枪佩挂在左边,自己人就坐在他的左边,便于夺枪。
要缠住他们,用酒灌醉他们,但自己千万别喝多了。注意不要让他们和长官接触,楼梯口有赵博生的随从谋负责把守。季振同考虑得非常周密。
随着季振同的计划逐步落实,暴动终于爆发了。警卫人员被季振同的手下悄悄制服,整个行动进行得非常顺利。季振同等人顺利进入楼上,掌控了局势。
12月15日凌晨2点,一场起义在宁都城外东南角的高塔下得以顺利成功。起义军队由一个军部直属队,两个师部直属队,6个旅部直属队组成,共有1.7万多名官兵。
当天早上8点,各路起义部队迎着东升的朝阳,步伐整齐地向高塔下集结地点走去。沿途张贴着大幅标语:“打回北方去!”“打倒阻止我军北上抗日的蒋介石!”
当部队到达塔下河滩后,总指挥季振同首先宣布起义胜利,并率先把国民党的帽徽、胸章扯了下来,当众撕毁了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
这时,部队群情激昂,口号震天:“打倒蒋介石!”“打倒祸国殃民的国民党!”“打倒军阀!”接着,部队跨过梅江,向东前进。
董振堂带着七十三旅为前锋,走在最前列,季振同带着七十四旅殿后。这支新生的队伍,浩浩荡荡,走向工农红军的行列。起义部队一踏上苏区的土地,就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使其感受到人民的温暖,感受到当红军的光荣。
季振同看到这种热烈的场面,感慨地说:“昨天,人民群众看见我们躲得远远的,不理睬我们;今天,人民群众看见我们笑脸相迎,慰问我们,为什么?这是因为,昨天我们是国民党军队,今天我们是工农红军呀!”
季振同参加了红军之后,深感共产党的道路正确,于是提出了入党申请。党中央批准了他的请求,季振同由朱总司令、周总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加入共产党以后,季振同又经历了许多战役,表现得十分出色。
1932年1月10日,中革军委发布了《攻打赣州的军事训令》,规定由3军团担任主攻,1军团及地方红军部队策应、配合,5军团则留在驻地进行整顿训练。
赣州城墙高筑,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因此3军团几次实施坑道作业爆破都未成功,最终被敌人包围起来,情况十分危急。
收到上头的指令后,季振同等人率领5军团指战员,与敌人短兵相接。他们手持几千把大刀,如流星般闪烁,杀得敌人猝不及防,大批敌人丢下累累尸体,仓皇退回城里。3军团被围的这个师终于转危为安。
那时,季振同的忠诚和实力备受领导的信任。谁能想到,就在这场战役的不久后,季振同迎来了他命运的重大转折点。
含冤而死,终得昭雪
国民党一直贼心不改,国民党的特务开始渗透到了季振同的部队中,试图策反这支军队。
季振同的忠心是无可怀疑的,有些策反信通过某种途径到了季振同手里,他立即将它们送交政委萧劲光,对党组织毫无隐瞒。
在这之后不久,冯玉祥的亲信胡景陶带着冯玉祥的亲笔信去见季振同,但他们的来往只是因为旧识重逢,并没有进行策反活动。
季振同将这一情况告诉了政委萧劲光,经过中央同意,他们才与胡景陶及刘骥见了一面。之后,季振同立即将冯玉祥的信件交给了萧劲光。
尽管如此,这件事仍然受到国家政治保卫局的怀疑和监控。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季振同提出了去苏联学习的要求,并获得了中央的批准。
季振同离开部队时,留下了文件、表册、手枪以及他征战多年的青鬃马,只带了一个传令兵。
在当时的环境下,他提出了辞职出国学习的想法,引起了一些领导同志的误解,并加深了国家政治保卫局对他的猜疑。
一个名叫刘佐华的人加剧了国家政治保卫局对季振同的猜疑。
1932年5月7日,刘佐华在厦门到漳州的路上被红军步哨逮捕。他被国家政治保卫局认为是“冯方派来充当反革命代表”,并根据他的口供,抓捕了大量相关人员。
此时,季振同已经离开瑞金前往苏联。他先是在汀州泰和祥货栈落脚,但很不幸的是在这里也被国家政治保卫局逮捕。
在季振同被捕后,国家政治保卫局控诉书等多次提到季振同与白区某些人的大量来往信件,但这些信件在法庭上并没有被宣读。
唯一的反革命物证只是季振同在长汀写给他爱人刘玉芝的一封信,季在信中以他的号“异之”拆写成“田共之”三字署名。但政治保卫局却称“田共之”就是反革命伪造的假名,并谴责季振同有反革命倾向。
然而,这些都是莫须有的罪名,季振同坚决不予承认这些指控。
当时的苏区最高法庭判决他枪决死刑,以毛主席为首的领导心中知道他的冤情,想为他争取生路,但是当时毛主席被排挤除了领导核心,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季振同和黄中岳等人被国家政治保卫局秘密带到了瑞金县叶坪。他们被带到了一座荒山。寒风呼啸,树枝摇曳,似乎在预示着什么。季振同和黄中岳被扣上了手铐。
接着,一声枪响,季振同等人的生命就此结束。季振同年仅33岁。
在当时的中央苏区,受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肃反扩大化严重,加上宁“左”勿右,残酷斗争,轻信敌人的挑拨和谣言,轻率地将季振同等同志错捕、错杀,造成了这件历史冤案。
1978年,我国开始大规模进行冤假错案平反。中央领导批示,对季、黄一案进行复审。中央组织部派出人力走访70多位老同志,查阅档案材料,进行缜密调查研究。
这是一项长期而严谨的工作,但最终得出了结论意见:季、黄等人应该被平反,恢复名誉,恢复季的党籍。
1981年12月,纪念宁都起义50周年。中央决定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上发表萧劲光等老同志的文章,对季振同、黄中岳的革命功绩进行公正评价,并予以平反。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事件,让含冤半个世纪的季振同、黄中岳终于可以瞑目九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