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开幕式的领导嘉宾合影
12月18日上午,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指导,岭南画派纪念馆主办,广东美术馆、广州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信息技术中心支持的“借道寻法——‘杨之光艺术研究’从出版回归展览的实验场域”展览开幕式在岭南画派纪念馆举行。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致辞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本次展览策划是基于岭南画派纪念馆此前于2015年举办的“扬时代之光——杨之光艺术研究展”,及随后历时数年所进行的《扬时代之光——杨之光艺术研究》出版项目,随着以杨之光为焦点发散而展开的资料收集与研究不断深入,在梳理了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以“展览、出版相促进、相结合”的思路展开。
杨之光先生家属代表杨红致辞
本次展览以“借道寻法”为主题,通过“变革水墨:从‘彩墨‘到’没骨’、海纳百川:从‘造像’到‘叙事’、转益多师:从‘画派’到‘学院’、借道寻法:从‘文献’到‘作品’”四个章节,从杨之光艺术生涯中几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出发,辅以相关的文献材料,将岭南画派纪念馆持续数年的杨之光艺术研究项目在书籍上的“线性呈现”转化为展览的“立体化呈现”。
广东省文联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致辞
岭南画派纪念馆作为“杨之光艺术研究”项目的发起单位,在杨之光家属、专家学者和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等学术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各单位以开放协同精神对相关作品资料和文献查证全力配合,得以让《杨之光艺术研究》大型专集的编辑出版工作顺利展开。
开幕式现场
岭南画派纪念馆投入近六年时间进行资料挖掘和细化分类工作,从5000多件作品和文献资料中精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及图片,梳理出包括作品、创作草图、速写、剪报、日记、学习及教学笔记、教材和杨之光各个时期照片等将近4000项图片资料,并整理出3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数易其稿,编成兼具文献性和艺术性的《杨之光艺术研究》专集。
开幕式现场
在专集付梓之际,重新让“出版回归展览”,把一个研究项目、一本出版物作为一个展览的导读分享,既是对岭南画派纪念馆多年工作的回顾与检验,同时也是追求进一步加深研究的过程。
本次展览策展人杨易欣主持开幕式
本次展览策展人杨易欣表示,该展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大家个展,这是一个“从出版回归展览的实验场域”,基于文献材料的基础上,探讨一种新的展陈思路和展览观看方式。同时,呼应杨之光先生一生在艺术创作中寻找“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语言和形式”的精神,将此前收集和编辑的阶段性成果展开一场“实验性”的展览,尝试开拓将更多的资料呈现给观众去进行研究和探讨,通过本馆升级改造后的新面貌、新设备、新手段,利用新的展览特点打开对话式和开放性的研究思路。
展览现场
“岭南画派纪念馆在经历数载艰难升级改造过程的同时,对高剑父、王肇民、杨之光、陈少丰等艺术大家的资料进行系统梳理与项目推进,通过对近现代美术事件和艺术家个案深度切片式地长周期持续关注,为区域美术研究档案积累打好了基础,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岭南画学研究平台。”广东省文联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表示,“以更多的辅助导读资料作为展陈,引发读者对二十世纪中国画创作与教学的现代转型文献进行考察,杨之光无疑是一个极佳的案例。他既是二十世纪上半期岭南画派新国画理念和教育的受惠者,同时也是新中国学院式中国画教学体系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新风貌的形成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览现场
李劲堃指出,杨之光先生近70载的从艺历程,交汇了岭南画派、“徐悲鸿-蒋兆和”体系及新中国新国画的演进线索,融汇了百年来的“新国画”艺术精神,是建构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审美范式的大家。
展览现场
“平生最忌食残羹”作为杨之光先生的座右铭,与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始终启迪后学革故鼎新的艺术精神相契合。李劲堃强调,对杨之光先生的研究,不仅是对二十世纪现代水墨人物画风格演变和学院式中国画教学体系构建过程的考察,同时也是对近百年来广东艺术家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进程中所作的历史贡献的重要界定。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1月5日。
展览现场
部分展览作品欣赏
创作素材 50cm×35.8cm 1974年 广东美术馆藏
红日照征途形象素材 43.5cm×31.5cm 1976年 广东美术馆藏
红日照征途形象素材 47.5cm×39.3cm 1976年 广东美术馆藏
红日照征途形象素材 49cm ×22.5cm 1976年 广东美术馆藏
红日照征途形象素材 42cm×39cm 1976年 广东美术馆藏
九八英雄颂 145cm×182cm 1999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矿山新兵(形象试笔) 60.5cm×64cm 1971年 广东美术馆藏
矿山新手 123cm×94.5cm 1971年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临《萨布罗什人》81.5cm×146cm 1954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批判《哥达纲领》草案 99cm×155cm 1984 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伟大的友谊 97.5cm×139.3cm 1984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雪夜送饭 290cm×119cm 1959年 广东美术馆藏
一辈子第一回 100cm×62.5cm 1954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浴日图 108.5cm×86.7cm 1962年 私人藏
浴日图 117cm×95cm 1962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今日头条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