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明年退休后再出一本集子,然今年6月底以来,一次严重的骨折不但让我饱受肉体之疼,而且几乎改变了我的人生观!有人说:别说得那么“玄乎”,一次简单的骨折,有那么严重吗?是的,在床上躺卧了100多天,几乎让我与世隔绝,不由得我不胡思乱想,我竟多次梦见我与这个世界告别了!所以我迫不及待地要把我这十多年来的文章归拢起来出一本集子,留在这个世界上。
回想我这大半辈子,自年轻时就喜爱写点儿什么。其原因有二:首先是血脉传承。先父王以道老先生,一生教书,工作之余,题诗作词、撰写闲文,虽然平生历经坎坷,但他一身正气、满腔热忱,积累了大量诗文,在那个“特殊年代”遗失不少,但也留下诗词文章100余首(篇),后结集出版《首之吟草》,流传后世。笔者别无他长,自幼受父亲影响,热爱写作,至今也大大小小发表了各类题材文章诗词3000余篇(首);其次,还在初中时期,我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柴东和就把我们几个作文写得好的同学成立了一个“作文兴趣小组”,经常拿我们的作文当范文读。表扬多了,自然激发了我们对写作的浓厚兴趣。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就经常向媒体邮寄稿件,偶尔发一篇就激动好几天,渐渐地,埋下了长大后要创作的种子。后来在大专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逐渐接触了许多中外名著,了解了许多古今中外作家艺术家,更加坚定了自己在文学的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时至今日,我即将退休赋闲,人也逐渐懒得思考、懒得动笔,想想今后数年还要去外地带小孙孙上学,看看这些散落在外的文章,我有收集归拢起来的想法,因为我视这些文字为我的血液,不能让它们在外四处流淌;又视这些文章为我的灵魂,更不能让他在外面游荡!
回首我的写作,是从新闻开始的。这事儿今天看来比较“轻松”,其实是一门“苦差事”。那时还没有微信、QQ之类,电脑也不普及,往往采访一篇素材回来,先是在稿纸上打好草稿,定稿后在格子纸上一笔一划誊写清楚,再用信封装好,写上编辑部地址,从邮局寄出去。一开始,我的许多稿件寄出去后,都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但我并不气馁,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更加勤奋地看书读报,琢磨别人写稿技巧,揣摩报纸编辑意图。渐渐地,我的稿件变成铅字的多了,反应单位和系统工作成绩的报道也越来越多了,领导、同事对我也刮目相看了,我自己也感觉精力没有白费、汗水没有白流。走上写作道路30多年来,我每年平均在各级媒体用稿近百篇,至今已有2000多篇关于民兵预备役方面的新闻稿在各级媒体发表,并推出过许多优秀典型。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上级首长机关的好评。每年,我都要被各级评为“优秀新闻通讯员”,大小获奖证书也有百余本。因为成绩突出,2019年,我还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和安徽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等八部委联合表彰为“安徽省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先进个人”。《宿松王宇平:情系“双拥”做好宣传》、《笔耕不辍的民兵工作宣传员——记安徽宿松县骨干通讯员王宇平》等媒体报道,就是对我工作成绩的最好褒奖!在写好新闻的同时,我逐渐涉及小说、散文等纯文学领域,《童年的夏夜》、《包容驶得万年船》、《一张泛黄的电影票》、《抖落灾难》、《短处巧用能变长》等文学稿件被当地文学界同仁纷纷点赞。记得本世纪之初,我的一些言论性的文章经常被发表在当时的《安庆日报》头版上,有时甚至每周1篇,如2006年的《做事与做人》、《责任与勇气》;2007年的《不可小觑一粒砂子的阻力》、《百姓口碑值千钧》等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小品文受到广大读者的广泛好评。记得当时的县委主要领导在一次全县宣传会议上还当众表扬了我勤于思索、笔头犀利……,这也是激发我鼓足勇气一直笔耕不辍的主要原因。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小说散文、随笔言论、亲朋写真、旅游记录、友人写我、诗歌传情。前两种体裁的文章大家断断续续看过一些;“亲朋写真”收集的一个是我的一些亲朋故旧的故事,刻画了他们的人物形象,如我的父母、家庭叔伯、姐姐姐夫、表姐表哥、正能量好友等等,这些人,有的已故去,有的已退休、有的还活跃在各条战线上。逝去的家族老人或亲戚,我就以此文留住他们的形象,让王氏后人偶尔翻阅,怀念先人;健在的家人和朋友,他自己或别人得空翻阅一下,亦未免不是一桩趣事;文中提及的年轻的正能量友人,以此激励他们发奋图强,取得更大成绩,将来老了,视作一种骄傲的回忆!“旅游记录”只收录了3篇游记,一篇是写当年我刚从青岛旅游返回,第二天匆匆飞赴北京执行采访任务的故事;一篇是写儿子带我去湘西旅游的见闻;还有一篇是游武汉的事儿。我的家人们都知道,旅游是我的最爱。因为我记得一句话:行千里路 读万卷书!在我心里向来有一个梦:游遍大江南北、看尽万水千山。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一直在上班,身不由己,加上经济拮据,一直未能成行。原本想再过几个月退休后,好好筹划一下外出旅游的事儿,一年走几个地方,到老也不后悔来此世上走一遭。然而,如今腿部受重创,至目前行走仍不方便,右腿踝骨两块钢板要到明年才能取出,还不知效果如何?今后的旅游,有原本计划中的旅游爽快吗?有些旅游如登山骑马,还敢去吗?每每想起这些,我总感觉有一种力量在冥冥之中左右着我,这也许就是别人口中常说的“命运”吧!但我“旅游之心未死”,今后,还得设法外出走一遭!“友人写我”大都是文学朋友们以我为原型写的通讯稿,记录了我在人武部工作期间为国防教育所作的一些事,其实也都是一些平常事,是友人们“画龙点睛”之笔把我“美化”了。我想:这犹如给你拍照,拍摄者技术高明,图像自然美——我认为我所做的工作就是我的“本分”,不值得一提。朋友们写我,是为了鼓励我。“诗歌传情”对我来说是件“新鲜事”,因为大家知道,创作40年来,我几乎不写诗歌,更没发表过诗歌,虽然我十分青睐诗歌!我有自知之明,仰视诗歌而不敢动笔。这几首我“自认为”的诗歌一开始是我近年赴上海心血来潮时的一些记录。当时没有带电脑去,只好在手机上用诗歌这种直接的方式记录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后陆续发表在一些网站上,也赢来了一些友人的赞美声;另几首是我右腿骨折卧床不起,在床上记录的一些来自心底的真切感受,忍住疼痛、咬紧牙关、字斟句酌,没有一句假话。与其称之为“诗歌”,不如说是“真话”——那是我昼夜躺在床上的“心灵独白”!
本书收录的是我2010年以来的文章,那之前本人出过一本文集《行走在世纪之交》,收录了1990年至2009年二十年间发表过的的120多篇文章,那是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头尾十年,笔者记录的社会见闻和心路历程;这本书记录的是笔者自2010年之2024年的见闻和想法,前后十五年。连同诗歌在内大约收录了90多篇(首)诗文,共计十四万字。我给书定名《且行且歌向晚霞》意为:新世纪15年来,笔者一边走路一边歌唱,持着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走向晚年。书名颇有古人“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之意。想想也是,笔者今已年逾花甲,正朝晚年走去。面对灿烂的晚霞,笔者不禁想起了一段话:在那逐渐淡去的夕阳余晖中,晚霞犹如一曲悠扬的古老歌谣,诉说着岁月的甘醇,时光的沉醉。
最后,感谢文友吴云涛先生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云涛兄虽忙,但还是耐心地将本书的六个部分全部阅读完毕,而且进行了中肯的评析,我十分感动!感谢在《亲朋故旧》和《友人写我》两部分参与写作的朱亚夫 黎泽斌 何晓等朋友;感谢在本书即将付印之际,给我寄来热情洋溢的诗歌和祝贺语的文朋诗友肖丁丁、唐牧、刘升华、桂耀华、邹荣华、司国庆、陈洁、李文斌、舒诗成、王惠文、王干军等人,大家的这份情谊我将铭记终生,将来不管走到哪里都不会忘却!
出了这本书,我不久将退休,也将外出居住,跟故乡的文朋好友可能接触少些。我想:这本书也是我创作生涯的一个总结。如今年龄大了,腿也受到重创,心智也迟钝了许多,写作,将慢慢疏远了。将来,这本书就留给大家以及我的后人们做个念想吧!!
2024.12.19
作者简介
王宇平,男,1965年2月生,安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供职宿松县人武部。爱好写作,酷爱读书,喜交文学朋友;业余从事新闻、随笔、言论写作,作品散见于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杂志、《安徽日报》、《安庆日报》及省市县网站报刊,并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