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冰益壮,地始坼,隆冬时节到了。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里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是数九的第一天,所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一年中最寒冷的几个月就要来了。除了寒冷,冬至也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冬至一阳生”,天地间的阴气盛极,就会转化为阳。此时,人体的生理状态也会随之转变。因此,冬至养生,不仅要护阴还需养阳。
1、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曰:“早卧晚起,以待日光”,就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最好在太阳出来后。从中医的角度,早睡可以保存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晚起可以补阳气。阳气充足,才能固表抵御外邪侵入人体,减少外感病症的发生。
2、寒热养生
冬至时阳气马上要开始萌芽,所以,注意保暖,保护阳气不受寒气所伤是必须的。“寒则涩而凝之”,人体气血运行会在此时变得更加缓慢,如再为寒邪所伤,则周身气血运行不畅产生瘀滞。因此,平素血液黏稠度高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胆固醇患者,在冬季易患心脑血管疾病。不过,温暖也应适度,以自我感觉不燥热,身体不出汗为宜。过于温暖,身体处于出汗状态,则不利于阳气闭藏,反而更易生病。
3、运动养生
“冬主藏”,“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通过合理的运动可以帮助我们升发体内的阳气,但是过度升发阳气就会耗散元气,这样反而不符合冬季蛰藏的养生之道了。冬季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在动中求静,以达到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运动时全身微微汗出即可。八段锦、太极拳、慢跑等是此时养生不错的选择。
4、饮食养生
冬季养生饮食的总原则当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趋势为根本。冬至过后是大补的最佳时机,要多吃温性食物。
肉食:如羊肉、牛肉、狗肉等都具有温补的效果;
蔬菜:如菜花、花生、黄豆、胡萝卜、韭菜、芥菜、油菜、香菜等;
水果:如橘子、龙眼、红枣,猕猴桃等;
其他的还有红糖、糯米、松子等。
但食量不宜太多,以免消化不良,聚湿生痰、内热积聚,更易引发疾病。所以,大家在食用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稍清凉的食物,如:荸荠、藕、梨、萝卜、白菜等。
冬季饮食要注意“三多三少”。即: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少吃糖类、脂肪、盐分含量高的食物。
此外,寒冷的气温下,每日喝上一碗热乎乎的杂粮粥,不但会让身体立刻感到温暖,还能暖肠胃、唤醒消化系统,促进食欲。
5、滋养心脏
①护心
冬至后,人体受外界寒冷刺激血脉多收缩阻塞,心梗、心绞痛、中风、高血压等疾病高发。若是连续几天都感觉乏力、头晕、胸部不适要及时看病。平时,大家可适量吃些红色食物,如红枣、山楂、红茶等,滋养心气。
②养肺
肺为娇脏,畏寒喜润,冬至数九寒天气候干冷,最容易伤伐肺脏。鼻塞、流涕、咳嗽咯痰这都是肺脏感受寒邪的表现,所以度冬要养肺。大家每天早上可以做做呼吸操。
具体方法:用鼻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吸气时,最大限度向外扩张腹部,胸部保持不动;呼气时,最大限度向内收缩腹部,胸部保持不动。每次深吸气3~5秒,屏息1秒,然后慢呼气3~5秒,屏息1秒。每天练习5~15分钟即可。
③调肾
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冬季咸味吃多了,就会使肾水过于亢胜,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就应该多吃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这样就能抗御过亢的肾水了。
6、按摩养生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至以后经常按摩耳朵,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
拉耳垂:用两手的拇指、食指同时按摩耳垂,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向下拉耳垂15~20次,以发热发烫为度。
提耳尖:用双手捏住双耳上部耳轮,适量提拉耳尖,提拉的时候大拇指和食指顺便对耳尖进行按摩,以微微发热为度。
摩耳轮:拇指位于耳轮内侧,其余四指位于耳轮外侧,揉搓2~5分钟,再往上提揪,以耳部感到发热为止。
7、医药养生
艾灸:选取具有强身保健作用的神阙、关元、中脘、足三里等穴位,并施行艾灸,能够起到温阳补气、温经散寒、温肾健脾、调和气血的作用,可提高机体的抗寒和抗病能力。
三九贴:冬至过后正式“数九”,患有慢性虚寒性疾病和季节性发作性疾病的人,可以在此时进行三九贴治疗。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发周身之经气,振奋人体相应的脏腑功能,驱散病人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
养生专家推荐
李静,副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四川省名中医罗云学术继承人,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理事、四川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委会常务委员。擅长用中医药经方和五运六气理论治疗胃食管反流、消化性溃疡、慢性腹痛、慢性腹泻、便秘、结肠炎、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肝炎、肝硬化、胰腺炎、消化道癌症晚期调理、失眠、口臭、灼口综合症、痛经、月经不调等。
坐诊地点: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第二住院楼2楼203诊室(消化内科中西医结合门诊)
坐诊时间:周二全天
来源: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