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杞县,家家户户基本上都靠着贩卖大蒜营生,因为这里的大蒜品质好价格也有优势,靠着大蒜的生意,人们的生活过得还算不错。
张女士就是这个小县城中的一员,他和丈夫多年来辛苦打拼,小赚了一笔。
2023年,花174万囤493吨大蒜放冷库,申请出库却被告知:全被卖了
收购计划与存储
大蒜在大家眼里也许是很便宜的食材,实际上在大蒜稀缺的时候,市场价标出的价格几乎比猪肉都贵。
七八年前,大蒜的价格被哄抬到了八块钱一斤,大蒜产业链的兴起也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
河南的张女士和丈夫一直以来都从事大蒜经营行业,因为他们家的大蒜品质一直很好,售卖情况也很不错,两人攒下了不少资金。
就在2020年的时候,大蒜的行业趋势情况变得很差,因为市场上供大于求,导致大蒜的价格呈大幅度下滑的趋势,这让所有的“蒜民”都很是惆怅,辛辛苦苦一年难道都要赔本了吗?
眼见这个情况,张女士和丈夫也很是着急,两人焦虑的几天几夜都没有睡好。思索了几天后,张女士和丈夫想出一个办法:大量收购大蒜,并且将大蒜放到冷库中储存。
张女士和丈夫认为,如今大蒜销售的趋势不好,但这种状况应该不会维持很久,如今大蒜泛滥,价格低廉也只是一时的情况。
等过渡完这个时期,大蒜的价格一定可以正常恢复,那个时候再将大蒜卖出也不迟。
于是,夫妻两人拿出了自己小金库中的全部财产,并找到所有的“蒜民”进行大量收购,庞大的收购量超乎他们的想象,没过几天两人也囊中羞涩。
无奈之下,张女士和丈夫四处借钱,想着一不做二不休,这次收购一定要“干票大的”。
最终两人存下了170多万的收购资金,通过到处收购走访,总共收购了大蒜490多吨,那时候很多人都嘲笑他们夫妇两人。
原本大蒜的价格就很低,他们还要大量的低价收购,难道这不是愚蠢至极的行为吗?
面对所有人不堪的言论,张女士和丈夫从来不放在心上,他们将目光放得很长远,相信早晚有一天大蒜的价格会恢复回来。
当大蒜收购成功之后,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储存,490多吨的大蒜可不是小的数目,如果正常储存在仓库中肯定会很快就烂掉,必须要储存到冷库中才能得到长久的保存。
于是夫妇两人找到了一位可信的委托人,在委托人的帮助之下,找到了适用的冷库,冷库不仅保鲜能力很强,储存环境也相对干燥,不会导致大蒜有大量腐坏的情况发生。
当大蒜全部顺利放到了冷库中储存,张女士和丈夫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
这件大蒜收购和储存的事情也多亏了他们的委托人从中帮忙,事情才得以进展的如此顺利,张女士和丈夫对委托人很是感激。
大蒜被悄悄售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了三年的等待,大蒜的价格形势果然向好,价格几乎是翻倍涨的,如果在这个时候将大蒜全部售出,一定会大赚一笔。
张女士和丈夫兴冲冲地找到冷库的管理人员,声称要把他们的大蒜全部取出,而管理人员给予他们的回复让两人很是震惊:大蒜已经被全部取出并卖空了。
张女士和丈夫感到难以置信,他们在将大蒜放入冷库的时候就跟冷库签过协议,只有经过他们夫妻二人同意在委托人的办理下才可以将全部大蒜出库。
如今两人对大蒜出库的事情一概不知,怎么可能全部售空呢?
带着疑问,张女士和丈夫找到了冷库的监控室进行查看,发现监控中运输他们大蒜的指导人员正是他们的委托人。
委托人带着货车将大蒜全部运走了,看到如此画面的张女士感到非常气愤,未能经到他们的允许怎么可能将大蒜运出去呢?
于是张女士联系并找到了他们的委托人,质问他为何把自己的打算全部卖出去,没想到委托人的反应也很令人疑惑。
他表示这件事情自己从未参与,也并不知晓,至于协议上的签字,委托人也表示不是他本人签署的。
170多万的大蒜怎么可能就这样不翼而飞,面对委托人的说辞,张女士和丈夫都表示无法接受,他们最终选择了法律途径。
为了找出真相,赵女士还联系到了媒体,节目记者也跟随赵女士进行调查走访。
通过询问冷库的管理人员,工作人员表示,协议上确实是委托人自己签的字,这一打算是谁取走的他们并不在意,只会以协议为准。
工作人员的说辞,让记者感到很是无奈,于是他们继续联系到张女士的委托人,此时的委托人以前不再接通任何电话,节目组想尽办法终于联系并找到了委托人的住处。
经过询问,事实真相终于水落石出。原来这些大蒜都是张女士委托人的儿子取出的,他早就听说过自己的母亲,帮助张女士存储了400多万吨的大蒜。
后来随着市场价格的调整,委托人的儿子就产生了坏心思,想着偷偷把这些大蒜取走卖出去大赚一笔。
于是,委托人的儿子便悄悄操办着这件事情,伪造签字并且哄骗冷库管理人员侥幸过关。
他还声称这件事情已经告知过张女士夫妇,是经过他们允许的。
如今真相大白,张女士的委托人和儿子不仅要按照市面价格赔偿张女士和丈夫的损失,还要为自己的违规操作付出法律代价。
这件故事的来龙去脉也让我们知道了,利益操控会驱使人变得贪婪盲目,我们不能过度相信身边所有人。
哪怕是合作多年的可信赖的伙伴,我们难以想象当利欲熏心的时候事情会发生怎样的发展。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