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向“新”而行,以“质”突围

“绿色石化”厚植实业兴邦的恒力底色

冬日,长兴岛寒风凛冽。在这座距离大连市区120公里的岛屿上,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里不仅是国际一流的生态石化产业园区,也是市民游客争先打卡的网红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连-恒力石化产业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作为千亿级“石化航母”,恒力集团近年进军新能源、新材料,已成为引领行业的“绿色标杆”。

辟新路、开新局,恒力集团始终立足国家与产业所需,紧紧围绕“家国情怀”“绿色情怀”“创新情怀”,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勇当民营企业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家国情怀:

感知时代脉搏,与国家同频共振

新质生产力是坚持高水平开放的生产力。恒力发展的每一步,都积极跟随着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始终与时代同步、与国家同频。

12月初,在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勇于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恒力集团董事长、总裁陈建华常说:“当国家需要我们,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一定要冲在前面,顶得上、靠得住,快速行动、做好表率。”近年来,恒力集团秉持“振兴民族经济、实业报效国家、真诚回报社会”理念,以实际行动彰显民营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恒力(泸州)产业园一期纺织项目已投产,可日产各类高档纺织面料200万米;恒力(贵阳)产业园拥有智能化生产设备,精准把控“从一根丝到一匹布”整个生产环节,实现全流程信息化、数据化生产;恒力(惠州)产业园500万吨/年PTA项目已全面投产……恒力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投资建设新项目,高标准、严要求建设产业基地,投资建设了多个重大项目,助推多地的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4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恒力集团积极响应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耕布局新材料产业,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立恒力(长三角)产业园。该项目是全世界聚酯薄膜行业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项目,规划建设新材料国际贸易中心、新材料研发中心及新材料生产中心三大功能综合体,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其中一期项目12条聚酯薄膜生产线已投产试运行。

作为江苏省重点项目,恒力将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开发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专利技术与功能性产品,切实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带动作用,努力破除国内高端功能性聚酯薄膜产业瓶颈,吸引上下游关联项目落户汾湖先行启动区,为苏州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有创新产业的驱动,还要关注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

2022年7月,为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决策部署,恒力集团迎难而上,跨行业挺进船舶制造业,专门成立恒力重工集团,竞拍收购闲置10年之久的原STX(大连)资产,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船舶建造基地,重点发展船舶建造、海洋工程、发动机、精密铸造等板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大连-恒力重工产业园

去年初,恒力重工产业园全面运营;今年初,首制船提前交船。目前,自主生产的第一台发动机成功交付,成为民营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生动实践,打造出了新时代东北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恒力重工新造船订单已排至2028年,全面建成后,预计年钢材加工量230万吨、年生产发动机180台。

绿色情怀:

产业“含绿量”,撬动发展“含金量”

“在行业内,国家缺什么,恒力就做什么;全球行业哪里薄弱,恒力就发展什么!恒力建设的每一个项目,发展的每一个产业,都要做成全球行业的标杆。” 陈建华始终秉持这样的信条。“含绿量”更多,“含新量”更足,“含金量”更高,恒力正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应用,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康辉新材是恒力集团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重要一环。根据恒力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整体规划,康辉新材在江苏南通、辽宁营口打造锂电池隔膜生产基地,并配备涂布隔膜线,形成了“基膜+涂覆”一体化生产。康辉新材在苏州布局的省重大项目——高端功能性聚酯薄膜项目现已全面投产。该项目生产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汽车部件等领域,将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开发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专利技术与功能性产品,部分产品可填补国内市场空白,解决一部分“卡脖子”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南通-恒力集团加弹丝智能检验车间

视角切换至大连。通过技术攻关,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首次将“嵌入式污水处理”的理念应用在石化行业,处理后的污水COD在15mg/L以下,远远优于国家50mg/L的标准,中水实现全回用,创新成果获得“中法团队合作创新奖·气候特别奖”、国际水协“改变行业的技术革新奖”等多个奖项;结合临海资源优势,在行业内率先采用海水密闭冷却系统,取代传统工业凉水塔,在全球首次将石化低温废热用于海水淡化,每年可省出10万个家庭的用水量。

在原材料高质量供给方面,产业园一次又一次交出“含绿量”十足的高分答卷。园区三家企业全部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连续多年被工信部等多部门联合评审为“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企业,获评“2023年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

绿色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更没有歇脚地。在“双碳”政策的引领下,恒力集团积极落实“全产业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在产业园建立之初就确定了建设“最安全、最环保,内在优、外在美”世界一流石化园区的目标,通过选用国际一流的设备和工艺,实现本质节能,同时,上下游流程联合、物料互供、能量耦合,实现生产全过程节能。

屋顶光伏发电项目也是恒力集团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目前,恒力集团旗下各产业园整体规划超230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产能,已建成装机容量超50%,实现绿色低碳与经济效益两翼齐飞的绿色增长。

创新情怀:

点燃科技引擎,助传统产业转型

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创新。创新,一直是恒力的底色。陈建华认为,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至少有3个标志:是否掌握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是否拥有世界第一或行业唯一的产品,以及是否具有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一根细过头发的丝线,能延伸至9000米。“这样一根柔软、透气的超细丝线,不仅可以用于高端面料制作,还是手机盖板、电波屏蔽器材的关键原材料。”在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汤方明向记者展示了恒力参与技术攻关的“高品质熔体直纺超细旦涤纶长丝”。

把“一根丝”做到极致,是恒力集团始终坚守的匠人初心。近年来,恒力集团依托自身创新研发团队,以及与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一系列创新成果得到有效转化,能效水平不断提升。

纺织化纤板块作为恒力集团的创始产业,自集团全面打通“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全产业链以来,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传统产能扩展向质能优化转变,重点发展绿色纺织品、功能纺织品和技术纺织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恒力(苏州)产业园大门

“十四五”期间,恒力集团重点建设了苏南基地的功能性纤维、工业用纤维重点项目,苏北基地和西南基地的高端纺织项目,全部采用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建设,以创新驱动,大幅提升了集团纺织化纤板块的高端化水平。其中,苏州基地分期建设的年产60万吨高性能聚酯工业纤维项目,不仅将企业打造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用纺织纤维生产基地,同时打破了高性能聚酯工业纤维的多项技术垄断,掌握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200多件发明专利,获得了中国专利奖4项。

2023年7月,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PSY生物基纤维开始推广,受到客户的一致青睐。PSY生物基纤维的原料最高有37%来源于植物,与基于化石原料的尼龙聚合物相比,生产过程中可减少消耗30%的能源,降低63%的碳排放。PSY生物基纤维独特的分子结构,赋予纤维超越羊绒的柔软手感,有多次烘干洗涤不易变形的优越性能,并实现了低温染色,更加环保。

在石化板块,恒力首创实施分子炼油技术。恒力(大连长兴岛)产业园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彻底改变传统炼厂的催化、焦化路线,在全球首次应用全加氢工艺,开辟了分子炼油的先河,将原油利用率提高5%,实现了燃料型炼油厂向化工型炼油厂的转型。重点瞄准芳烃下游聚酯类产品,以及烯烃下游的精细化工、特种新材料方向,着力在新材料领域寻求突破。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出台《关于促进炼油行业绿色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新建项目向全加氢、分子炼油转变,权威肯定了恒力炼化项目的创新、示范意义。

此外,恒力不断优化生产布局,打造智能化、信息化生产体系,将“智能+制造”应用到生产的各个环节。例如在辽宁营口已成功投产的高阻隔、多功能聚酯薄膜项目、PBT/PBAT改性产品开发项目,在建的超强锂电池隔膜项目、生物可降解薄膜研发生产项目等,进一步提高工厂的整体研发能力、智能制造水平及品质管理能力,打造行业领先的绿色智能工厂。

恒力的30年,是筚路蓝缕坚持全产业链发展的30年。在纺织、化纤、石油化工等领域,恒力不仅打破了国际垄断,也扭转了行业格局,在全球行业重塑了新标准,树立了新标杆。目光移向当下,在造船、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挺进全球“第一方阵”,为国家赢得话语权,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已成为恒力的新目标。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恒力集团全力以赴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成为国家靠得住、人民用得上的民族企业。”陈建华表示,恒力集团始终将国家与人民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紧密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寻求突破,奋力实现产业链能效领跑,价值链行业领先,推动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发展。

特约通讯员 顾金菊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艾情 张梓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