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春|唯美|深情|精短

散文|鲁迅笔下乌毡帽

上海|王家年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鲁迅在《故乡》中描写少年闰土。乌毡帽为绍兴的传统生活用品,在鲁迅的笔下出现很多次而被人们熟知。正宗的乌毡帽,形似锅状,内外乌黑,纯羊毛制,帽边可翻,能呈几种造型。夏日,它可作凉帽遮阳,雨天可代笠避水,翻起的帽边可藏放香烟、火柴、零钞等细碎之物……曾经,绍兴的男性无论老小都有一顶乌毡帽,撑船、打渔、农作,是绍兴人的一道“顶上风情”。

绍兴历史悠久,人文地域文化浓厚,每年都有无数的游客,每当谈起绍兴,总离不开乌毡帽的话题,有的还会买上一顶,再去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吃盘茴香豆,徜徉在小桥流水人家的老巷。

明朝文学家张岱在《夜航船》一书中:“秦汉始效羌人制为毡帽”,绍兴人在秦汉时期,从北方羌人处习得毡帽技艺带回。乌毡帽传入后,在一代代绍兴人的手中,不断得到改良和创新,并成为具有绍兴特色。

乌毡帽在绍兴,流行于明朝,兴盛于清末期。清光绪二十五年,在抱渎有一位有名的乌毡帽制作商潘尚升,在西营口开设了一家潘万盛毡帽店,年产毡帽2000顶。这家潘万乘毡帽店,是绍兴第一个毡帽制作行。

有一个民间流传的关于乌毡帽由来的传说。相传古代时,有一个猎人进山捕猎,追捕到一只老虎。在老虎的窝里,发现了一块其他野兽兽毛压成的“毛毡”。猎人将“毛毡”带回家后,略做加工,制成帽子戴在头顶,竟是十分温暖舒适。周围的人们知道后,纷纷仿制,才有了如今的乌毡帽。这一传说给乌毡帽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以前,商人店铺里多是供奉财神爷保佑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在乌毡帽业,却是独树一帜,在店铺里挂着老虎画像,以表尊敬。老虎画像,也成为了乌毡帽行业的特殊标志。

真正好的乌毡帽,能做到雨濯不渗,风吹不冷,日晒不烫,灰尘难粘,碰擦不伤,保暖御寒。从前,人们也曾将乌毡帽用作容器,买米当“米兜”,买干果当“篮子”,劳累时当座凳,平时习惯把零钱、纸条、笔、烟等塞进摺起的帽沿内备用,缺小钱时当作“押物”等。

乌毡帽的制作工艺:首先,是乌毡帽的原料湖羊毛的采集。因羊毛上有油脂,需要拿一些淤泥脱脂。取干燥田泥撒于羊毛之上,频频拍打,待泥土吸收羊油脂污物后,将羊毛洗净晒干。晒干后的羊毛算是真正纯净的羊毛了。再用木制弹弓把羊毛弹松,使羊毛变得松软,再用形似手指状竹制“栅掌”将弹松的羊毛撮起,均匀铺于竹帛上。用嘴喷细密水于毡毛,并将竹帘卷拢,用脚来回挤压滚动,让毛粘成毡块。为了使制作出来的毡帽变得厚实耐用,就要把毡块折成四层,再粘,然后将四层毡块均匀对揭,用滚开水浸泡,反复揉捏,使之粘附紧密,质地坚韧。之后使毡帽成型。将毡块套于模型,制成帽坯,再次定型后,成为了尖顶圆边的毡帽。最初做好的毡帽是白色的,依中国传统,黑帽更为稳重实用。在制作流程的最后,还需要将毡帽染黑,染色的原料是用野生植物花香果与皂矾烧煮而成。

乌毡帽的制作前后有14道主要工序。每道工序都有着细致复杂的环节。从羊毛缩绒,到染色,都十分考验手工艺人的技术水平。要做好这些,不仅需要手工艺人有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还需要细致耐心地专注工作。在一道道纯手工的工序之下,还需要有强大的体力支持,要求手工艺人能吃苦耐劳,适应高强度的工作环境。

现今,一些在农村生活的老人还保留着戴乌毡帽的习惯,乌毡帽作为传统的生活用品,已经渐渐地远离了绍兴居民的日常生活。流通在市场上的乌毡帽,多产自山东,真正出自绍兴手工艺人之手的乌毡帽,已经很少了。

乌毡帽,承载着绍兴一代代人的记忆……

作家档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家年,男,上海市人。1979年参加工作。在百货公司、区政府防火安全委员会工作。上海电视大学营销专业毕业。业余爱好文学,学习小小说、散文、随笔、收藏方面的知识小品写作,以散文、知识小品为主,作品散见各地媒体。

文艺轻刊 优质原创作品集散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刊定位:青春、唯美、深情、精短。

来稿体裁:原创首发小小说、散文、评论、现代诗。1500字左右。拒一稿多投!来稿请用word文档,文字、标点校对精准。

来稿要求:作品+个人简介+作者照片+加主编微信:cms_cq26

投稿邮箱:wyqk_26@163.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资讯

本刊图片来源于网上

2023年要事回眸

《文艺轻刊》2023年年度最唯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