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创新、招商引资、产业生态

九兆点评:资本招商作为当前最有效的招商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精准”“高效”。然而,对于县域经济来说,基金起步晚、规模较小,而且缺乏专业机构和高水平创投人才,在引育新兴战略产业过程中,难以发挥决定性的支撑作用。尤其是决策万一失败,重大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谁来担?在对中航锂电“移民”常州金坛区的案例研究之后,我们认为,金坛的成功,主要有三点:一是政府招商团队从上到下都投行化、专业化,一个基层的招商员都具备全产业链知识。二是详细深入的尽职调查。三是重大产业项目投资的科学论证程序和决策制度,最大限度确保了投资决策理性,最大可能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成功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领导干部抓产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做到比商人们更懂商业,才能招来商人的投资”。另外,金坛在引进中航锂电的过程中,也是尽力把营商服务做到了极致:将中航锂电作为市级招商引资重点企业纳入白名单,要求各相关部门在涉企事项办理上开辟绿色通道,全力做好服务;各部门在落实过程中,坚持用“服务理念”代替“把关思维”,高效办理各项手续。营商环境不光靠吆喝,更要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让企业有获得感。在惠企政策落实上,允诺中航锂电江苏基地落地后的优惠政策,没有因为企业的持续亏损而打折扣,全部足额落实到位,给予企业充分的信任和耐心。当然,一个地区新兴产业的跨越发展还必须具备两个关键因素。第一是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金坛敢于大手笔投入,离不开常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借势而为、乘势而上,才能事半功倍。发展新兴产业是一场甘于寂寞的苦旅,需要懂得、舍得、等得,必须具备“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有我”的胸襟和气度。第二是自身强烈的危机意识。网上有一篇爆款文章《凡是说自己不行了的城市,后来都很行》这样说:“凡是敢于直面自己问题、敢于公开揭短、敢于承认自己不行了的城市,随后都迎来了蜕变和新生,都很行了;相反,那些过度肯定自己、不允许有一点点负面评价的地区,好像都还沉浸在自己为自己构筑的虚幻荣光里。”“没有批判就没有进步,没有把问题暴露到公众视野,就不会有触及灵魂的改变。”一个没有强烈危机意识的城市,很难诞生前瞻性的产业布局、如饥似渴的能力学习、深入骨髓的服务意识。】

对于大多数县域来讲,抓产业发展是拼经济的中心任务,产业不旺,则经济不兴,已经成为当下的共识。不过,在新形势下,在传统产业发展“三板斧”(全民招商引项目、不计代价补企业、给钱给地促落地)逐渐失灵,边际效应越来越差的情况下,如何巧妙的引项目、聪明的抓产业,事半功倍的壮大产业已成为当下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课题。本文给出一些笔者近期就这一课题的思考和一些实施上的策略建议,供相关领导和朋友参考。

一.背景

从“洛阳的反思”透视当下产业创新驱动阶段的“三重质变”

不久前,一篇《洛阳的反思:中航锂电经验对我市发展风口产业的启示》在朋友圈刷屏,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洛阳和常州都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下可称作“制造业名城”的城市,在面对新的产业发展变局之时,所折射出的观念差异、战略偏差、策略高下以及执行能力的强弱,具有典型性,也具有普遍意义,很值得对其好好剖析。

在深入了解相关背景后,我们发现,洛阳的反思虽然深刻,问题也很切中要害。不过可能因为立场和视角问题,并没有触及其背后深层次的根源性问题,也没有看到在中航锂电转型发展背后所折射出当今产业发展由“规模制胜”到“创新驱动”阶段后所呈现出的“三重质变”—产业发展形态集群化之变、产业竞争全链化之变以及产业成长生态化之变。在我们看来,正是对这“三重质变”的认识不同,才导致了“常州之得”与“洛阳之失”的鲜明对照,而这“三重质变”也正是当下及今后诸多县市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害所在。

首先,我们来看产业形态的集群化之变。对比洛阳与常州的产业发展形态,虽然都在主打制造业集群,但对比后,我们就不难发现,常州市围绕“新能源之都”建设所形成的“氢能+锂电+石墨烯”三大产业集群,已贯穿新能源前中后各个环节,并呈现出明显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协同化发展之势,产业上下游之间联动的频度、企业之间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的密度以及项目之间的配合度都大为提高。而相比之下,洛阳的制造业集群,还是“你是你,我是我”的松散局面,产业链条之间也少有协作,企业和项目之间的协作和联动也较少。这就导致了,看上去都是制造业产业集群,但其发展质量和发展前景却不可同日而语。这无疑揭示了当下的产业集群正在从“项目和企业聚集”的初级阶段进化到“产业链协作和创新链贯通”的深度集群化阶段,这一变化,使得我们进行产业集群规划与发展时的方法、工具和手段,必然与上一个阶段有着本质的不同。

其次,我们来看产业竞争的全链化之变。当产业集群进入到深度集群化阶段后,产业竞争就越来越呈现出全链化竞合的新态势,产业链的协作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争夺同时进行。在这样的形势下,靠单个项目和单个企业的竞争已经很难具有优势,就需要项目集群化和企业联合化。由此而来,一个地方要想在产业集群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对于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和产业优势环节综合资源整合就变得更为关键了。常州金坛区之所以投资中航锂电,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投资行为,更是产业平台搭建与产业优势资源整合的一种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在产业链全链化竞争中占得先机,抢得优势。

最后,我们再来看产业成长的生态化之变。同样的,当产业集群进入到创新驱动阶段之后,产业集群的成长逻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进产业集群成长的要素权重也在发生变化。原来企业做大做强,要靠政府进行“氮磷钾氧”的养料供给。但这种方式一方面会造成市场环境的不公平,会出现越补贴越依赖,让企业在大而不倒下竞争力低下;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局面,更关键是其效果已经越来越差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产业集群的创新驱动阶段,企业做强做大而关键在于有否利于创新的生态,有否有利于市场化生存的支撑系统。这时候就需要政府给“阳光雨露”,才能真正让企业万类霜天竞自由,让企业根据自己的意愿茁壮成长。从这个意义上看,常州之于中航锂电的价值,并不仅仅局限在给钱给政策的支持上,更关键是作为“新能源之都”所能给予企业面向产业发展未来的“生态”环境的孵育价值。

集群化聚集、全链化竞争以及生态化成长,正是当下创新驱动阶段产业集群最突出的三大特征。常州与洛阳,同样作为制造业名城,在面对这一新的变局之时,是否能适应其带来的变化,也决定了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劣。这或许是洛阳反思最应该关注的地方。

二.剖析

产业创新驱动阶段的“三重质变”,

才是县域促产业发展“三板斧”失灵的根源所在!

通常来讲,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尤其是县域而言,最便捷也是最见效的办法就是引大项目,抓招商引资。在前些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是经济一下滑就“引项目,抓招商”,堪称一抓就灵。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招商引资力度不可谓不强,引大项目的劲头不可谓不猛,但大多都是“雨过地皮湿”,效果寥寥。甚至有媒体曝出在美国拉斯维加还曝出专门为应对中国招商引资团队的“专职演员”的新闻。且不论传闻的真假,而在我看来,这恰恰说明了原来各级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发展产业的“三板斧”——全民招商引项目、不计代价补企业、给钱给地促落地,已经完全失灵了。而这种失灵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恰恰体现在对产业进入创新阶段的“三重质变”的认知深度、理解层次和执行力度上。

首先,产业发展集群化之变,使得现代产业发展已经摆脱了简单的“大项目驱动,龙头企业带动”的初级发展阶段,尤其在如今优质项目和创新成长性好的企业成为稀缺物种的情况下,更显得原来那种“全民招商引项目”的做法的“吃力不讨好”了。一方面全民招商引项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政策补贴效果越来越差,另一方面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发展的精力都花在了“移栽名贵苗木”上了,而并不注重自身森林系统的搭建,没有真正的“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导致很多地方好不容易花了大价钱引来了大项目,却因为对围绕其集群化聚集方面的“产业生态”搭建不力,造成“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显然,在产业集群化发展进入深度阶段后,单靠引项目招大商这种单打独斗,已经很难见效了。

其次,产业竞争全链化之变,使得产业集群竞争真正进入系统化和一体化竞合的新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越来越取决于能否提供企业成长的“阳光雨露”式的孵育,而不是为企业提供“氮磷钾氧”式的输血。因为,“氮磷钾氧”式的输血,针对的是一个点,而不是地区在整个产业链中的综合竞争力。还很有可能让企业因为补贴而尾大不掉成为产业链竞争中的拖累和包袱。而“阳光雨露”式的孵育,针对的是产业链全链化中的相对竞争优势,可以形成“乔灌草”搭配的有机生长系统,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吸引力也会大大加强。

最后,产业成长生态化之变,使得产业生态营造取代产业要素补贴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一个地方单纯依靠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再加上能够给的土地和政策优惠条件来吸引企业,已经很难吸引到优质的企业了。这种情况下,给钱给地促落地的重要性大为下降。因为在创新驱动阶段,企业关注的落户之后能给他的成长性带来多少价值,而不再注重落户时的成本节约带来的即时价值了。也就是说,在产业一体化竞争时代,企业更关注的是落户之后自己能否参与到产业链之中抢占更好的“生态位”,因为只有拥有未来的企业,才能真正生存下来。由此来看,一个地方的产业要想获得持续的增长动力,持续做大做强,就必须在产业生态营造上下足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产业同质化竞争和周期性兴衰的宿命。

三.洞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如今产业集群化、全链化和生态化发展的背景下,如果不能深刻理解产业创新驱动的内在规律,不管是引项目、还是招企业或者是壮大产业,都很容易陷入到“吃力不讨好”,“光有苦劳没有功劳”的境地。

那么,对于一个地方,尤其是资源、财力和产业基础有相当有限的县域来讲,在抓产业中如何做得聪明,抓得巧妙呢?我们认为,在现有环境下,县域抓产业的确需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具体来讲,就要塑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四力”——围绕地区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这一中心认为,着力塑造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

首先,在产业发展呈现集群化、全链化、生态化越来越明显的背景下,县域产业发展必须要突出“打造地区产业综合竞争力”这一个中心任务,搞准自身定位,占好自身在产业集群中的“生态位”,塑造具有三性——唯一性、权威性和排他性的“区域品牌”。在融入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中提升地区产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要打造产业竞争力,就不能什么都做,而应该坚持做减法。做自己真正擅长的、自己真正有特色的,或者能最大限度为产业集群服务的环节。集中优势锻造自己的长板,聚精会神塑造具有“三性”(唯一性、权威性排他性)的特色,然后以此来带动相关配套和服务产业形成自己的生态圈。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下的产业集群中脱颖而出。

其次,是以打造或融入“千亿产业集群”为目标,着力提升地区产业发展的“硬实力”。通常来说,对于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来讲,规模即实力,规模即门槛。在区域发展进入到都市圈、产业发展进入到集群化的背景下,县域产业就必须秉持开放发展的理念,要么依托自身已形成初步规模的产业集群,整合周边地区的产业相关资源和关联产业链,将之提升到千亿产业集群的规模;要么积极融入都市圈中发展前景广阔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也就是说,有必要以“进群入圈”为核心理念,融入、参与或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从而塑造地区产业发展的“硬实力”。

再者,是在“打造地区产业竞争力”中,下足“软功夫”,塑造支撑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就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在产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阶段后,引项目、招企业,壮产业,通常意义上所讲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等这些“硬条件”,已经越来越没有那么重要了,取而代之的是驱动创新发展的创新生态、吸引创新人才集聚的“三生”氛围以及能够支撑产业持续成长的优质营商环境等,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实力”。这就需要县域在“打造地区产业竞争力”方面,要在创新生态搭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氛围营造以及“阳光雨露”式的营商环境营造方面,下足“软功夫”。就拿引项目来讲吧,像中航锂电这样的项目,如果不是金坛区和中航锂电共同谋划,共同助产,这样高成长性的项目也就很难出生,更别说引进了。也就是说引项目只能引现在已有的项目,并不能引进未来没有的项目。同样的,招企业也是,今天的要让创新性的企业能够落户,并不光靠说服“董事长”或者“总经理”,更得要让企业的员工乃至利益相关者都能心悦诚服才行。其实,对大多数县域来讲,要想凭空拿出抓产业中的“硬条件”并不容易,但要做足促进产业发展的“软功夫”却并不难。关键是要有这样的意识,有相应的举措。

最后,是在“引招壮”中,下足“巧功夫”,塑造撬动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巧实力”。客观地讲,一个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的形成,除了自身具有相应的发展条件外,也需要一些偶然的契机,特别是在产业集群形成的早期,更是如此。因此,对县域发展产业来讲,更需要在“引招壮”的过程中,下足“巧功夫”。我们认为在下足“巧功夫”方面,有“三张牌”特别有价值,这就是——亲情牌、文化牌和特产牌。这里的“亲情牌”不仅仅是指人脉牌,更是指要用好区域对口帮扶机制形成产业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新优势;文化牌更是一个县域最需要强化的软实力工程,创业文化、休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等,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特产牌可以说是一个地方塑造区域发展品牌的一个很重要的logo,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更能凸显其价值。

四.策略

众所周知,县域发展千头万绪,事物繁杂。加之这两年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等任务也比较多。提及抓经济,很多地方在地区产业综合竞争力提升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并没有章法,经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是盲目学先进,抄所谓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希望有秘方和灵丹妙药,一服就灵。要么是闷头搞发展,矮子里边拔将军,寄希望于自身的支柱产业能够成长为千亿产业集群。不过就我们的认知,先进地区的经验,往往因为要素条件、发展基因等原因大多数会“水土不服”;而立足自身产业助大扶强的策略,也多数是“吃力不讨好”。那么,在县域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上,究竟有没有“秘方”?有没有更聪明的方式方法?

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还是要回归到本源上,也就是如何提升地区产业综合竞争力上来思考,围绕产业综合成长生态环境营造上来发力,充分发挥产业要素集聚的“涓滴效应”和产业持续成长的“乘数效应”,推动产数协同、产融互动和产城融合三大循环有机互动,才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县域聪明搞产业不是秘方的秘方。我们将之成为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二三策略”。

首先,是围绕阳光雨露式的产业生态营造这一中心任务来展开“引招壮”工作。所谓“阳光雨露”式的产业生态,是针对传统“氮磷钾氧”输血式产业发展策略而言的。阳光雨露重在要素供给,政府的职责是“园丁”,发展的重心还是要交还给企业。政府负责发展环境的营造,企业负责发展壮大,跳好市长和市场的双人舞,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次,是在产业创新资源集聚上,注重发挥“涓滴效应”。就产业创新资源的聚集方面,客观地讲,产业资源尤其是产业创新资源是向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聚集的,这就是一般我们都能看到的所谓的“虹吸效应”——人才、知识等创新要素有赖于中心城市的服务业能级和密度,而呈现出中心城市对下线城市的虹吸。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的技术正在迫切地需要丰富的产业应用场景来放大其规模。这一点从华为组建十大军团就能看得很清楚。那么,在这样一种趋势的推动下,与中心城市对下线城市的“虹吸效应”所对应的中心城市创新要素对下线城市的“涓滴效应”开始日益显现了。

再者,是在产业升级上,注重发挥“乘数效应”。在产业发展质量提升方面,我们一直倡导用基于当地“产业生态位”定位的“乘法模式”,取代传统靠招商引资做大规模的“加法模式”。所谓产业发展的乘法模式,就是在找准当地支柱产业“产业生态位”的基础上,通过对生态要素的补足和升级,实现当地优势产业在生态位基础上的持续倍增。打个比方,当地优势支柱产业现有规模是100亿,我们通过对产业生态位的精准定位,通过对上下游的吸引以及自身产业规模的提升,将之提升50%,就是150亿。而这150亿的发展质量和后劲,与在原有基础上再招商引资50亿,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在我们对赤峰市医药产业和羊绒产业的咨询中,我们通过对医药产业“原研中心”的策划和羊绒产业“挟终端以令产业链”的策略,均体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最后,是在产业生态营造上,要跳出产业做产业,注重对产数协同、产融互动和产城融合三大循环的构建,分别从数字赋能、资本助力和环境魅力三个层面,搭建起真正能够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综合性营商环境。

本文收录于《招商引资要情参考》20242月号

需要业务沟通请私信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