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10月8日,五丈原军营,一代军师诸葛亮卧床不起。

他那双运筹帷幄的手,此刻无法握住象征智慧的羽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诸葛亮五丈原病危剧照

历经27年的北伐生涯,5次率领大军出征,看着统一大业即将实现,却偏偏命运弄人。

为什么这么一位被后人称赞为“武侯”的贤相从未实现统一三国的夙愿?

直到新中国成立,毛主席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诸葛亮三个致命的错误,让人感叹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用人不当造成重大灾难

“一将无能,三军累死。”诸葛亮在就业过程中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一个是重用关羽镇守荆州,另一个是任命马谡守北伐咽喉要害街亭。

自称“上马能提300斤,下马能走50英里”的关羽,在战场上不可战胜,先后杀死华雄、颜良、文丑,甚至创下了五关六将的战绩。

但骄兵必败,这位威震华夏的五虎上将,却有着难以驾驭的骄傲。

关羽,字云长

孙权派诸葛瑾为儿子求婚时,骄傲的关羽怒斥道:“我的虎姑娘怎么能嫁狗呢?”总之,联吴抗曹的战略被忽略了。

这位目中无人的将军,不仅看不起同列五虎将领的老将黄忠,而且对东吴也充满了蔑视。

毛主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让关羽镇守荆州是错误的。关羽自傲看不起东吴,不能认真贯彻诸葛亮“东联孙吴,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

诸葛亮与关羽剧照

关羽的傲慢最终导致了一场大灾难。一洲之地失守,关羽父子命丧东吴之手。

刘备悲愤交加,率军讨伐孙权,却在夷陵之战中惨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蜀汉的战略布局和有生力量受到严重损害,从此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另一个用人失误是重用马谡守街亭。

马谡剧照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势如破竹,三郡望风而降。但就在胜利之际,他把至关重要的街亭托付给了纸上谈兵的马谡。

这位年轻的将军,整天背诵兵法,却不懂实战。明明街亭位于平原要道,但他偏要率军守护孤山。

副将王平苦苦劝说:“如果驻军山上,敌人断了我的水源,我们军队就会输。”马苏却不以为然:“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结果可想而知,魏将张郃断其水源,马谡弃城而逃。

街亭的失守,让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惨遭失败。

一个是太纵容骄傲的老将,一个是盲目信任纸上谈兵的年轻一代。这两个主将的失误都给蜀汉的命运蒙上了阴影。

诸葛亮用人不当的损失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荆州的损失不仅使蜀汉失去了重要的军事要地,也切断了“隆中对”中规划的两条进军战略。

街亭一役的失败不仅埋葬了第一次北伐的胜利果实,也让蜀军名声扫地。此后,北伐没有突破性进展。

诸葛亮后半生不断出现用人不当的恶果。

晚年,他常常叹息:“如果关某、马某在,为什么会这样?”在这句话中,既有对亡将的追忆,也有对自己用人不当的遗憾。

诸葛亮剧照

毛主席曾经说过:“用人之误,往往是成败之机。”诸葛亮的教训,让后人警醒。”

远离战场的帅帐失机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一直是诸葛亮的指挥风格。

但这位智慧超群的军师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关键战役不在前线。

公元228年,经过七年的休养和休息,蜀汉终于恢复了活力。这时,魏国主力北顾,关中防守空虚,天赐良机降临。

诸葛亮抓住机遇,挥手北伐,一路势如破竹,陇右五郡闻风而降。

诸葛亮剧照

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诸葛亮却呆在大本营里运筹帷幄。

当街亭紧急时,他无法亲自到战场上及时指挥。当马谡在孤山上犯下致命错误时,他无法及时纠正。当前线战报传来时,街亭已经失守。

在研究《资治通鉴》时,毛主席特地批评道:“自街亭败后,每次出门,亮都会在军。”此后的北伐,诸葛亮再也不敢轻易远离前线。

古语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个合格的统帅,应该知道什么时候去战场。

诸葛亮虽然有运筹帷幄的智慧,但在指挥上却过于迷信“遥控指挥”。

在第一次北伐中,如果诸葛亮能亲自参观街亭战场,他可能会及时发现马谡的指挥失误。如果你能在前线,你可以快速调整你的战术部署。

诸葛亮剧照

不幸的是,这一切都成了遗憾。

街亭之战的失败不仅使第一次北伐失败,也使蜀汉失去了统一世界的最佳时机。从那以后,魏国加强了防守,没有机会。虽然诸葛亮从痛苦中吸取了教训,但为时已晚。

在随后的北伐中,诸葛亮确实改变了他的指挥方式。他不再高居账户,而是走在前线。但此时,魏国已经准备好了,蜀汉也很难聚集如此强大的军队,能打战的将领也老的老,死的死。

一代军师终于明白,战争不是下棋,不能只靠运筹帷幄。战场瞬息万变,统帅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把握战斗机。不幸的是,这一教训付出了太多的代价。

公元234年,诸葛亮带领十万大军在最后一次北伐中走出斜谷,发誓要与司马懿决一死战。

这一次,他总是坐在军队里。不幸的是,这位呕心沥血的军师积劳成疾,最终死于五丈原军营。

毛主席评论道:“帅离战阵,难找战机。”

诸葛亮的教训告诉后人,运筹帷幄很重要,但在关键时刻,统帅应该亲自去战场,抓住战斗机。

毛主席主持统战会议

分兵策略难以成功

“隆中对”是诸葛亮一生中最重要的战略理念,26岁时提出了“跨有荆益,席卷天下”的宏伟蓝图。

但这个看似完美的方案隐藏着致命的缺陷。

毛主席一言以蔽之:“它始于《隆中对》,千里之遥,二分兵力,最终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诸葛亮原本以荆州、益州为基地,形成钳形攻势,两路夹击中原。

这个想法看似聪明,却忽略了一个现实问题:蜀汉实力不足,然后把有限的兵力分成两部分。如何与强大的曹魏抗衡?

更重要的是,荆州和益州相距千里,彼此不能相顾,一路有难,另一路无法及时支援,荆州全境失陷,益洲鞭长莫及不能有效及时做出应对。

三国版图

这种战略布局就像把绳子拉得太长。一旦断裂,就很难再连接起来。

这种战略错误再加上用人不当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关羽守卫荆州时,因轻敌被孙权偷袭,失去了战略要地。为了替关羽报仇,刘备分兵攻打东吴,在夷陵战役中惨败。

诸葛亮亲自率领北伐时,手中几乎没有多少军队了。虽然第一次北伐打着“复兴汉朝”的旗号,让三个县望风而降,但这种政治吸引力只能用一次。

分兵失误足以伤害蜀汉的有生力量,更不用说三次了?

关羽失荆州,刘备失夷陵,诸葛亮北伐受挫,每次都在消耗蜀汉有限的国力。正如毛主席所说:“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另一方面,曹魏在曹操“以天子为诸侯”的战略下,始终保持军力集中,重点防守。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受挫后,曹魏派曹真、司马懿到关中加强防御工事。

司马懿剧照

从那以后,即使诸葛亮打着“复兴汉朝”的旗号,也很难找到突破。在第五次北伐中,虽然他调动了前所未有的10万军队,但为时已晚。最后,他不得不在五丈原与司马懿死战。

诸葛亮“运筹千里”,可能没想到自己的战略理念会成为蜀汉衰落的祸根。一个看似宏大的战略规划,最终导致了一个大错误,因为没有正确评价敌我力量的对比。

毛主席曾经说过:“战略规划取决于知己知彼。”诸葛亮的教训告诉子孙后代:战略布局不仅要看宏伟的表面,还要考虑实际的可行性。分散有限的力量只会使胜利的希望更加渺茫。

功过评说见真知

毛主席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对诸葛亮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

毛主席从少年时期对诸葛亮的崇拜,到晚年的理性思考,对这一代军师有了更深的认识。

"单独的诸葛亮总是不完整的,总是有缺陷的。"毛主席在莫斯科的这些话,表达了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真谛。

一个人的功过得失总是需要在历史的天平上来衡量的。

诸葛亮26岁时登上政治舞台,以卓越的智慧为蜀汉创造了基础。他“穿八卦衣服手持鹅毛扇”的形象已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

武侯诸葛亮

毛主席钦佩他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手段。

“七擒孟获”的故事展现了诸葛亮高超的政治智慧。他可以用德服人,而不是盲目地用武力征服人。

诸葛亮七擒孟获剧照

这种远见卓识,让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处理民族问题时,也多次引以为鉴。

“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而不流泪的人一定是不忠的。”毛主席甚至尊重诸葛亮的性格。“奉献,死后”这句话成了毛主席鼓励自己的座右铭。

诸葛亮作为官员的方式:“言忠信、行政、开诚信、布公道、集思广益”,被毛主席视为共产党人的标杆。

这种廉洁正直、关心人民的精神,穿越历史的长河,依然熠熠生辉。

毛主席说得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我们钦佩诸葛亮的成就,他的教训更值得我们警惕。

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才能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