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了一只展翅欲飞的鸟儿
恭喜你和古代艺术家们有同样的见解
这是一只双鋬(pàn)白陶鬶(guī)
在同时期文化中
这种器形的的陶鬶独此一件
文物档案
名称:双鋬白陶鬶
年代:大汶口文化
日照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
馆藏:莒州博物馆
双鋬白陶鬶属于夹砂白陶
高约34厘米
它有着椭圆形口
鸟喙形流向上翘起
颈部细而高
胸前正中饰一凸钮
两侧有对称的小圆饼装饰
背部有双带式鋬
鋬面上各装饰了三条凹线
腹部微鼓
有三只胖乎乎的袋状足
后部有一条极具装饰意义的短尾
整个器形酷似一只昂首振翅的鸟儿
十分憨萌可爱
除了形态“萌”
这件双鋬白陶鬶也十分实用
可以用来盛酒或水,以及温酒
三足不仅“站得稳”
还可以架在火堆上,增加受热面积
从而缩短烹煮时间
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另一件夹砂白陶鬶,口上有筛眼盖封堵,目前在同时期文化中仅此一例
这种实用性也得益于它的质地
白陶是大汶口文化极具特色的一种陶器
要经过1200℃左右的高温烧制而成
纯泥质的白陶温润细腻,有瓷质感
质地更坚硬,吸水性更弱
因此能当做炊具、烧水器、酒器等来使用
白陶鬶也常与蛋壳黑陶杯、黑陶罍(léi)
组成斟、饮、盛功能俱全的成套酒器
出现在规格较高的墓葬中
白陶的出现意义重大
可以说,白陶为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
因而被视为中国瓷器的“祖先”
陶鬶是黄河下游地区
极具特色的日常生活用具之一
流行于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
距今四千余年
《说文·鬲部》中有记载:
“鬶,三足鬴(釜)也,
有柄可持,有喙可写(泻)物”
意思是说
有三足支撑
同时有鸟嘴形状引流的器具就是鬶
也就是说,具有鸟嘴形状的引流口
正是“鬶”最主要的特点
陶鬶器形首次发现于山东
最早见于1928年发现的
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子崖遗址
随后的发现也以山东为多
是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中
最富特色的典型器物
在与其他史前文化的交流中
陶鬶不断向外传播
影响着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粤赣地区
它独有的特征被各地史前文化所吸收、改造
成为“龙山时代”诸文化的共同新因素
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等地
都发现了类似鬶的器物
双鋬白陶鬶的独特造型
不仅反映出制陶技术的进步
也是东夷部族凤鸟崇拜的物化表达
东夷,是对史前时期黄河流域下游
一系列东方民族的泛称
其主要首领有太昊、蚩尤、少昊、舜等
太昊,又称“太皞”,凤姓
后世以太昊、伏羲为一人
少昊,亦作“少皞”
名“挚”,又作“质”
是太昊的后继者
因修太昊之法,故称之为少昊
《左传》载曲阜为“少昊之墟”
文献记载中太昊与少昊的活动区域
大致位于今鲁中南地区
《春秋》记载的故事中提到
“少皞氏以鸟名官”
即少昊以鸟名来命名官职
足见东夷部族对鸟的崇拜
先民们也许是希望获得鸟类的飞翔能力
或是得到鸟神的保护和帮助
因此在陶鬶、陶鼎等高规格的陶器上
经常以“鸟喙”或是“鸟首”来作为装饰
在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中
凤鸟崇拜也被中原文化吸收
史载,商人、秦人都与东夷一脉相系
都有“鸟生”始祖的传说
《诗经·商颂·玄鸟》有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
凤鸟纹饰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
被商人刻在青铜器、玉器上
东夷文化的鸟图腾崇拜
不仅是对自然界的敬畏
更是对生命、繁衍和力量的颂扬
这种崇拜,如同白陶鬶的造型艺术
穿越千年
依旧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熠熠生辉
主理人:尹燕燕
设计统筹:吕文佳
实习生:王奕凝
策划:张春晓 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