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了,终于不用“自己吓自己”了。
皮克斯最新动画。
《头脑特工队》衍生剧集,四集加起来不到100分钟,而豆瓣评分则高达8.8。
依旧是我们熟悉的,头脑中五彩小人的故事。
而这次,主角团却大换血。
从日常的情绪掌控台换到了潜意识造梦片场——
梦境制片厂
Dream Productions
01
我脑海中的放映机
如果说,《头脑特工队》系列讲的是人脑中的情绪如何运作。
那么,这次的衍生剧集玩的更大。
它把视角对准“幕后”,直接在大脑中搭建出了一座电影小镇——
片场、明星的房车、导演室、投资人办公室,甚至餐饮部都一应俱全。
告诉我们一个个“梦境”是怎么被拍出来的。
虽然这里都是奇形怪状的彩色小人,但他们也如任何一个现实中的影视民工一样,咖啡不离手。
……坏了,看到真的好莱坞了。
当然。
有职场,那么就得有等级,众所周知好莱坞的等级还是挺森严的。
他们有明确的职级可供“内卷”(我上次见到这么爱工作的一群人,是在TVB的《新闻女王》)。
职级从下往上,有靠着亲戚关系挤进来的富二代实习生任尼,有务实的导演助理珍妮等等。
而这其中。
最有话语权的,当然是宝拉,一位拍出过经典大作的导演,热衷造星,擅长童话风格的歌舞片。
宝拉一度风光无限。
你看她的桌上、墙面上,一颗颗金灿灿的,都是自己的经典梦,也算是名副其实的“金球奖”了。
但是。
就像每一部电影,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再经典也会跟不上当下的脚步。
她最得意的作品《告别奶嘴》颜色越变越灰,即将被莱利忘记。
没错,这群造梦小人,也像现实中的影视创作者们,一面用作品雕刻时光,一面也希望以此对抗感时光。
那么,为什么他们如此煞有介事,梦境真的这么重要吗?
在剧集里,梦是现实的停靠站,是想象力的发源地,更是未来情绪的预演场。
毕竟,“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穿插了不少正篇的彩蛋,比如这里的怒怒又在鸟语花香
比如剧中的最大危机,莱利即将参加校园舞会。
抗拒穿从前的幼稚公主裙,又害怕再次亮出心爱的玩具彩虹独角兽被同学们嘲笑“不酷”。
宝拉为了给她一个完美舞会的梦。
然而过犹不及。
莱利现实中的担忧还是影响了梦境,于是,独角兽的舞台断裂,梦境摄像头也失控。
而更糟糕的是。
莱利在现实生活中也发生了同步梦游,并差点跌下楼梯。
美梦变成了糟糕的阴影。
而这些糟糕的阴影,同样也反过来影响着现实。
没错。
莱利陷入了青春期情绪困境,而这,也是《梦境制片厂》想要解决的核心成长危机。
02
镜中的自己
剧集前半段有个很重要的梦境,由升为导演的珍妮首次执导。
莱利穿着母亲给自己找出来的旧式公主裙飞上了天花板。
画面旋转90度,她惊喜地在镜子般的天花板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这场梦,打开了莱利自我认知的开关。
在此之前,莱利对于成长没有完整觉察,更多是情绪上的迷茫与厌弃。
《梦境制片厂》的故事发生在一、二部之间,莱利就处在走出童年幻想乡和进入青春校园发挥自己的个性的尴尬期。
因为同学的嘲笑,她对从前的自己产生了恐惧,就像对那件旧衣服一样避之不及。
她见到彩虹独角兽,不会像对着第一部的冰棒那样亲切与不舍,而是恐慌与尴尬。
与此同时,她理想中的自己只是一个模糊的样貌。
一个画在纸上、和莱利本人两模两样的酷女孩,几乎没有实体。
好在梦境,打通了过去、此刻、未来的鸿沟。
潜意识是和现实生活有距离的,于是剧集中莱利的成长,也采取了一个他人旁观视角。
不像《头脑特工队》里的情绪小人基本都有莱利本人样子,《梦境制片厂》的掌权者,导演宝拉和制片人金总,几乎是以母亲这个他者形象呈现。
她们也代表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方式。
一个是“猫妈”。
宝拉感性活泼,将莱利儿童时期的快乐与自己的荣誉绑定。
典型台词“要是她不会长大就好了” ;
一个是“虎妈”。
金总注重流程推进,将成长指标化。
宁可用创伤把孩子催熟。
最终,莱利用“清醒梦”的方式自己定义了梦境。
选择了一套符合审美的裙子。
不是幼稚的艳粉,也不是看到朋友穿就完全挪用的紫色连衣裙,而是结合了自己特质的牛仔外套+纱裙。
电影用一个特别灵的镜头展示了莱利通过掌控自主权后对恐惧的克服——
那个硕大的彩虹独角兽,随着镜头的旋转畸变,变回了实际的大小。
成长可以不是逃避,也不需要创伤。
它可能只是你盯着镜子、在一个梦里观看自己的几秒钟,踏出觉察真实的第一步。
也只有这样,才能同梦里的怪兽——
那些与世界摩擦的曾经的“我”拥抱告别。
03
再见了,制片厂
在这样一个只发生在小脑袋里的故事中,皮克斯除了深度讲述成长心理,也完成了对影史的致敬。
梳理出了好莱坞电影的变化曲线,并自我消化。
还记得剧集的第一个梦吗?
《告别奶嘴》。
它出现的地点,是烟雾缭绕的火车站。
而影史上1895年的第一部电影,正是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短片《火车进站》。
不止是致敬。
更是对影史全方位的呈现。
比如金总——
指的是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
在真实的好莱坞,题材选择、场景布置、剧组人员甚至后期剪辑,制片人都有权敲定。
剧中的金总也一样,她后期的要求愈发严苛,导演必须按照审核的剧本进行拍摄,一个镜头都不能改。
影史上有一桩公案。
《美国往事》就是制片人中心制的牺牲品。
1984年,制片方华纳兄弟掌握最终剪辑权,将这部原始四个半小时的史诗作品剪到了139分钟。
结果,口碑、票房双失败。
直到后来。
2012年戛纳电影节上映了修复的导演剪辑版才成为影史经典。
或者宝拉——
她很像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歌舞片导演。
华美画面、气氛狂欢。
而她推出的大明星彩虹独角兽,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她只会嘶鸣,没有任何一句台词。
正如好莱坞默片年代的大明星,随着有声片时代的开启,逐渐被淘汰与遗忘。
△ 《日落大道》就讲了默片女明星不甘被遗忘的故事
怎么办?
宝拉之后的事业也暗指了好莱坞商业片的演变——
她换了一个哥特的色调继续上演曾经的童话故事。
就像蒂姆·波顿将童话故事与哥特风格结合,让古旧的叙事再变换升级。
以及宝拉之后的杀手锏,糖水爱情片。
而且愈发的情感混乱,箭头复杂。
看来后期的好莱坞青春爱情电影,也饱受“玛丽苏”之苦。
那任尼呢——
那个总是说着文科黑话、形式高于表达、概念强于落地的导演。
动辄画面晦暗、镜头扭曲,总有个“死神”在后景处凝视。
其实也是幽默地对那些先锋文艺片开涮。
为什么要拍这些?
其实也是指出了“造梦”这个词的意义。
不管是“好梦”、“烂梦”、“经典而过时的梦”、“先锋而离谱的梦”,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份子。
人生并不时刻完美,我们应该试着去接受它。
而不是躲起来逃避。
是的。
在《梦境制片厂》里,皮克斯不但维持了他们一贯的优势——
准确认知当下困境,且不放弃想象力的开发。
平等地对待宏大的影史和一个12岁女孩青春期的小烦恼,深入浅出地表现个体心理。
还给这样的青春故事提供了新思路——
如何把强烈的怀旧气质、对过去电影经验的反刍,与当下结合,并处理得轻快不油腻。
他们在每一个具有创造力的镜头中,还原了视听的魅力。
而这些。
和影史上那些梦一般的影像经典一样,其实并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