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为了铭记这位伟大领袖的丰功伟绩,为了后人可以瞻仰他的遗容,党中央作出了保存毛主席遗体的决定。

从人民大会堂吊唁活动落幕,到毛主席纪念堂巍峨耸立,中间有着近一年的时间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段时间里,如何妥善安置毛主席的遗体,成为了摆在众人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紧迫任务

经过慎重考虑,北京一家医院的地下手术室,被选为临时存放点。

这个原本为战备而建的空间,经过精心改造,成为了“769”保护室。

“769”指代的,就是毛主席逝世的时间,76年9月。

为了找到最适合的遗体保存方案,中央组织了一支由各领域专家组成的团队,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摆在他们面前有三种选择:液体保存、固相保存和气态保存。

所谓液体保存,就是把遗体泡在高浓度防腐液中。

这是非常稳妥可靠的方法,但那种冰冷的标本感,让人在心理上很难接受。

固相保存,是在遗体经过防腐固定后,浸入一种液体中,此液体能在特定条件下凝固。

这样,遗体就可以完整包埋于固化材料之内。

不过,这项技术实施起来颇为复杂,对特殊液体的要求也很高。

眼前的现实是,技术瓶颈和材料短缺,让这一方案在短期内无法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气态条件下保存遗体当然是最好的选择,能让遗体保持自然状态,栩栩如生。

但如何防干保水,又是一大难题。

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一种结合了气态与液态保存优势的方法脱颖而出,成为了最终的选择。

遗体展示的部分处于气态环境中,而未被展示的部分则置于液态中保存;

在公众瞻仰时,遗体处于气态环境,非瞻仰时段则转至液态环境保存。

这一方案,无疑是最可靠、最科学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学玻璃制作模型

1976年9月13日晚,在国务院第九办公室内,汇聚了众多相关领域的领导和专家。

一场关于水晶棺研制的紧急会议,由副总理谷牧主持召开。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围绕设计、制造、自控监测以及光源照明等方面,为即将开展的水晶棺研制工作明确方向。

为什么是一定是水晶棺呢?

水晶棺不仅具备如同玉石般的防腐功能,可以尽可能地延长遗体的保存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还拥有耐腐的质地和透明的特性,便于后人瞻仰

然而,与传统的楠木棺材相比,水晶棺的制作成本显然要高得多,至少需要采用一级水晶作为原材料。

北京玻璃总厂承担了这一艰巨的任务,他们组织了900余名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共同参与。

在极短的时间内,团队便完成了总体设计方案的制定,并制作出了1:5的模型。

经过连续不断且严谨高效的工作,首个采用光学玻璃打造的水晶棺,在1976年11月25日这一天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件光学玻璃水晶棺,长2.2米、宽1米、高55公分,棺壁厚度4公分,坚固与耐用。

为了确保水晶棺的质量可靠,团队还精心组织了一场模拟云南八级地震的极端测试。

结果显示,水晶棺在强烈震动下依然完好无损,性能卓越。

随后,这款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光学玻璃水晶棺,被安置在了革命历史博物馆内。

然而对于研制团队而言,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他们深知,要想让水晶棺的纯净度与透明度达到更高水平,并实现无缝连接的完美工艺,就必须突破现有的技术和材料限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团队决定采用更为优质的石英玻璃,作为新一代水晶棺的原材料。

这一决定也意味着,他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

尤其是制造如此大尺寸且厚重的石英玻璃。

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关,团队积极邀请了包括北京605厂、上海新沪玻璃厂、成都208厂以及锦州115厂在内的多家国内顶尖玻璃制造企业,共同参与研制工作。

这些单位,在各自的领域内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技术积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团队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与改进,终于在石英玻璃水晶棺的研制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为了进一步加快项目的推进速度,团队还从全国各地选拔了一批优秀的工人和技术人员,齐聚北京605厂。

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在短时间内成功制造出高质量的石英玻璃水晶棺,以更好地完成保存毛主席遗体供后人瞻仰的崇高使命。

东海人民贡献珍贵水晶

我国天然水晶资源珍贵且有限,探明的矿藏品位普遍不高。

其中一级水晶的产量更是稀少,仅占全部熔炼水晶的十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水晶矿产区。

东海县的水晶产量和收购量,均占据了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且质量上乘。

二氧化硅含量高达99.99%,堪称世界罕见,素有“东海水晶甲天下”的美誉。

党中央、国务院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深切缅怀,决定启动一项代号为“一号工程”的特殊任务:调集国内最优质的天然水晶,为毛主席制作水晶棺。

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最终落在了东海县的肩上。

制作毛主席水晶棺的要求极为严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要求水晶纯净无瑕,而且每平方米的气泡数量不得超过两个。

然而,由于水晶库存有限,且矿藏分散,无疑增加了任务的难度。

面对挑战,东海县县委果断决策,号召全县人民共同参与这一伟大工程。

从青湖公社到石染河公社,再到房山镇芝麻大队,每一个角落都涌动着东海人民为“一号工程”奉献的热情。

他们日夜奋战,采到了大批优质水晶,其中一块更是重达400多公斤。

为了确保水晶的质量,选矿职工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经过四道严格的验收工序,每一环节都一丝不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这些精选出的水晶还要经过专家的严格检验,才能被用于制作水晶棺。

在运输方面,东海人民的工作同样高效。

6.5吨特级天然水晶在短短3天内就完成了选矿,并通过空运迅速抵达北京。

随后,8吨一级熔炼水晶也在7天内完成了任务,通过飞机和火车被安全运送到指定地点。

从1976年9月到年底,东海县共调运了25.2吨特级优质天然水晶到北京。

另有5吨分别运往上海新沪玻璃厂和锦州,总计35.2吨。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东海人民先后6次为“一号工程”,奉献出了这些珍贵的天然水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充满挑战的制作过程

七十年代,全球石英玻璃生产技术被少数工业强国所垄断,且彼此间技术封锁严密。

在此背景下,中国科研人员面临着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制造一块超过2米长、厚度达到40毫米的石英玻璃板材。

这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尚无成功案例,更无现成经验可供参考。

为攻克这一技术难关,一场声势浩大的攻关战,在北京605厂悄然拉开序幕。

各级领导、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技艺精湛的工人们齐聚一堂,怀揣着对毛主席无尽的敬仰与怀念,共同迎接着这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科研人员终于成功制造出了一块长达2米、重达95公斤的石英玻璃原板。

而在烧制、焊接、环境控制等各个环节过程中,科研人员又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诸多技术难题。

以焊接大板为例,先要将材料切割成20公分见方的小板,再逐一焊接成两米多的长板。

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焊接现场需保持高度洁净,确保全程无杂质混入。

而水晶熔点高达2200℃,要在高温下操作,且必须精准把握熔化瞬间完成对接,这对烧制设备提出了严苛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确保燃气质量,西城半导体设备厂紧急生产并亲自安装了100多个高效过滤器。

同时,为营造超静环境,科研人员将厂房密封并彻底冲刷。

除了设备,还需高超技艺与拼命精神。

当时,只有石维成这位老工人能胜任此任。

焊接时,两组灯具喷射炽热氢氧焰,照亮整个现场。

脚浸水中,身着防护服,即便被热浪烤得难耐,也要坚守岗位。

不断浇水降温,确保焊缝顺利熔化、对接。

在焊接过程中,厂房内炽热的白光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那一刻的场景令人震撼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石维成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任务,但遗憾的是,水晶棺制成后不久,他便因癌症离世。

1977年5月,全国范围内的第二次会议在上海正式启动。

上海新沪玻璃厂、吴泾砖瓦厂以及锦州115厂的科技工作者与工人们携手合作。

历经两个月的潜心研发与努力,成功制造出了侧板和端板的石英玻璃毛坯。

这也意味着,用于制作水晶棺的全部石英玻璃原板,均已顺利完工。

石英玻璃板材的切割、研磨及抛光等机械加工工序,均在北京第一机床厂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磨抛光,要将板材打磨得如镜般明亮。

北京机床厂提供的新进口设备,解决了这一难题。

他们持续优化加工工艺,确保水晶棺所用板材的机械加工精度均低于半丝,达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

接下来是将五块板组合,这一步不能再用火焊。

为了攻克五面透明石英板材的粘接难题,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与玻璃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尝试了超过300种配方,历经上千次试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研发出一种高强度、具备优异化学与物理性能的胶。

这种胶粘上去后非常牢固,又没有痕迹。

最后,也是最难的工序——真空镀膜。

通常情况下,光线会在水晶玻璃上形成多个映像,这显然是不行的。

因此真空镀膜的目的,就是消除水晶玻璃的反射。

为此,几位老专家和技术人员与其他单位合作,研发出了一台大型真空镀膜机

这台镀膜机使用一种特殊化学材料,为水晶棺镀上了五层薄膜,仅有0.15微米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1977年8月,水晶棺最终在北京605厂顺利完成了整体组装。

从烧制到焊接、切割、研磨、抛光、粘合、组装再到镀膜,每一道工序、每一道难关的攻克,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智慧。

这也是中国在石英玻璃生产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些科研人员与工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对毛主席的敬爱,也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领导水晶棺研制任务、后出任四川省省长的肖秋同志,在出席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之余,受邀访问了毛主席纪念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及水晶棺的研制历程,他深情回忆道:

“我们打造的这个水晶棺,单个整板长度就达到了2.2米。
这不仅是中国的独创,更是世界范围内的孤例。
那时候,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分昼夜地奋战。
是什么支撑着我们?是大家对毛主席的爱戴。
是每个人身上那股不服输的拼搏劲头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更是上百个单位跨越行业壁垒、紧密合作的团结精神。”

水晶棺的研制已成为过往,但它那无金属框架的独特设计、精湛的工艺技术、惊人的研制速度以及丰硕的科研成果,共同铸就了我国工业史上一座新里程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现在的技术水平,再复制一具水晶棺,或许并不是什么难事。

可这具晶棺所凝结着的,是人民对毛主席的深厚情感,是绝不放弃的拼命精神,是明知困难重重仍然敢于挑战突破的勇气。

这份情感与精神,再也无法复刻。

参考资料

《毛主席水晶棺揭秘》辽宁档案

韩伯平《我对研制毛主席水晶棺工作的一些回忆》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