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考研报名人数最终定格在388万,相较于2024年的438万,减少了50万人,降幅高达11.4%。

2024年的报名人数也比2023年的峰值474万减少了36万,降幅为7.6%。

这种下滑趋势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持续增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25届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222万人,同比增加了43万人,2024年毕业生人数也达到了1179万人,同比增加了21万人。

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并未推动考研报名人数的上升,反而出现了连续两年的显著下降,这一现象无疑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公务员考试这条赛道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2025年国考报名总人数超过325万,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4万余人。

值得注意的是,国考中应届毕业生招录比例高达67.3%,并且本科生可报考的岗位数量最多,超过了硕士和博士。

这种对本科毕业生的倾斜政策,无疑对本科毕业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考研和考公,虽然看似没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职业选择路径。

前者倾向于长期投资,通过提升学历来增强未来的竞争力,后者则更注重眼前的稳定和保障,追求尽快“上岸”。

两者此消彼长的态势,或许正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的心态转变——从追求高薪厚职的理想主义,逐渐转向求稳求安的务实主义。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考研热度的降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业困境

考研热度的减少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今,高学历却难以找到工作,高学历反而成了就业的障碍。

过去,研究生学历几乎是找到高薪工作的标配,但如今这一优势似乎在减弱。

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硕博学历应届毕业生的offer获得率仅为44.4%,不仅较去年下降12.3%,甚至低于本科生的45.4%。

这种“学历倒挂”现象,无疑给那些怀揣着“高学历等于好工作”梦想的考研学子泼了一盆冷水。

尽管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理想工资是12083元,比本科生高出不少,但这背后却要付出更多的时间、金钱和压力。

近年来,国家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更加注重专业硕士的培养,并鼓励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适应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方面,专业硕士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费通常较高,对于一些经济条件有限的学生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另一方面,在一些用人单位眼中,专业硕士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认可度不如学术型硕士,这无疑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如今,研究生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变得不容易,延期毕业和毕不了业的情况越来越常见。

况且,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不仅要支付不菲的学费,还要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竞争压力。

然而,即使成功毕业,也未必能找到与付出相匹配的工作。

更令人沮丧的是,“第一学历歧视”在就业市场上依然普遍存在。

本科院校出身一般的学生,即使获得了研究生学历,在求职过程中也可能面临诸多限制,研究生学历的增值效果大打折扣。

这种投入与回报的不匹配,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重新审视考研的价值,并最终选择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学历人才的尴尬处境

过去,人们普遍相信知识的积累、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会创造出更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

如今,读研的人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

兰州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出现了这种情况,北京市的研究生毕业人数甚至已经超过了本科生毕业人数。

尽管本科生的招生数量仍比研究生多,但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逐年减少。

研究生教育的快速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新增硕博点的设立。

2025年,拟新增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多数集中在“地方高校”和“行业特色高校”。

这些新增硕博点的设立,虽然有助于提升高校的建设层次,但也可能导致研究生学历的“含金量”下降。

学生们努力考研,希望通过提升学历来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但如果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那么这种努力很可能事倍功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发现,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得到充分应用,甚至不得不从事一些与自身学历并不匹配的工作,例如摆摊、当保安、送外卖等。

这种“高学历低就业”的现象,不仅反映了人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更深刻地揭示了“增长神话”的破灭。

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增长并没有像预期那样迅速,而高学历人才的供给却在不断增加,这导致了人才市场的供过于求,高学历人才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

职业教育这边的就业情况却相当不错,中职和中专毕业生就业率通常能保持在九成六以上,而高职和高专毕业生也能稳定在九成一以上。

然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及高等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执念。

考研热度的下降,或许正是在暗示我们,当下的社会,似乎无法容纳如此多的“知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未来的影响

考研热度的下降,对未来将产生哪些影响?

高考压力再升级,考试一锤定音的焦虑又来了。

众多二本、三本院校的学子,把考研视为改变自己命运的关键机会。

相较于高考,考研更看重专业知识的测试,更能让学生展示个人优势。

然而,随着考研价值的下降,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了这条道路,这无疑加剧了“一考定终身”的现象,高考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

学生的人生轨迹,将更多地取决于高考的成绩,这对于那些在高考中失利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们曾经相信,通过不断提升学历、积累知识,就能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

但事实表明,这种一路向上的增长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从事低门槛工作,这并非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

这不仅仅是人才的闲置,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发展方式正在改变。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高学历人才的优势,如何才能构建更合理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考研人数的下降,既反映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的理性选择,也体现了他们对未来发展的迷茫。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选择考公或直接就业,或许是更务实的选择,但这并不代表研究生教育就毫无价值。

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确保高端人才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这是今后必须持续关注的关键点。

大学生们在“先吃饱饭”的务实选择背后,也隐藏着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

我们需要正视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挑战,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之路,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不是仅仅追求数量的增长。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强国战略,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